培养初中物理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金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力量,对学生学好功课所产生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它可以使学生学得如痴如醉,可以让学生忘记疲劳与饥饿,还可以使学生对某种文化知识深追不舍,直至获得新知识和从未有过的成果。因此物理课要有趣味,这是我们的共识。如何让物理课富有趣味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成功的教学不是高压、强制的,而是师生在轻松愉快、富有情趣和感情色彩的活跃气氛中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寓教于乐,教与学才能发生共鸣,从而收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每一个物理老师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我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的火种,思维以疑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有解疑、有所进取。因此,质疑是进行物理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学中善于质疑,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通过释疑达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的目的。设悬念,容易造成良好的心理态势和思维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趣味十足地积极开动脑筋去思索、去探求,正所谓:“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时,巧设悬念,总能收到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可以设计杯水倒置的小实验来引入新课,将杯子倒满水,用纸片盖在杯口上,由学生猜想倒过来之后的结果,可故意在倒置时用盆在下面去接着,其结果当然是盆里接不到任何东西,因为水被托住了,这样学生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住了,并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再比如学习简单机械时,利用阿基米德的话:“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设计一个“挑战科学家”的引入环节,先由阿基米德说起,学生已经学了“阿基米德原理”,也知道“王冠之谜”,开始就会非常踊跃地发言,然后提出阿基米德的“狂言”:“只要给我一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这是不是无稽之谈?引入《简单机械》的第一节“杠杆”,到底阿基米德有没有吹牛,学生很想知道,便会饶有兴趣地进入杠杆知识的学习。
二、步步为营,富有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必须“抓”住学生,使学生被吸引到主动投入,每个步骤要注重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知识走向学生。教师必须深入而且透彻地钻研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教学内容的各个概念、定义的表述,仔细研究其中每个措辞的含义与作用。并且采用对比法,突出关键词语,揭示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把教学内容安排得引人入胜,具有科学性、启发性,使学生形成一种渴求学习物理知识内部的动力,兴致勃勃地学习。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时,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时先设计“大显身手”的环节,亲身动手又动脑:把物体沉没在水中会有什么情况;接下来设计“谁主浮沉”的讨论,来引领学生探究在什么条件下物体会上浮、下沉、悬浮、漂浮;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出谋划策”,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盐水选种,潜水员在水底怎样上来。每个环节都富有趣味性,这样的物理课堂,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参与,都有机会表现,不仅对本节课感兴趣,而且会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更大兴趣。
另外要努力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语言学习环境,尽可能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选用一些知识性、趣味性强的图片、音像辅助材料,或用游戏、讲故事等形式,满足他们的竞争意识和成就感,维持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感知事物,不易产生疲劳或厌倦。不同内容要设计出不同的风格,例如概念定理的内容可由事物、现象或实验做先导,也可以做验证,师生互动。应用性知识则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放学生的思路。
三、条新猎奇,精酿兴趣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极易为新鲜事物所吸引,好奇心极强,教师平时精心收集的新奇物理资料适时地应用到课堂里,会诱发出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学过程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丰富、有趣、新颖、别致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引发好奇心,激发浓厚的兴趣。为此教师在紧扣课标的前题下,应挖掘与他们年龄相符的有趣内容来学习知识、巩固知识。在讲述“重力”时,学生对重力的切身感受是习以为常的,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力存在与方向,显示画面:坠落的殒石、尼亚加拉大瀑布、海里的金枪鱼等,突出重力的作用效果。同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失重的情况,举出“神舟”五号飞船中的情形:宇航员杨立伟将笔、月饼等小物体轻轻放在空中,它们就停在空中,这在地球上是看不到的。学生的兴趣很浓,有利于集中精力去探求知识,会收到很好的预期效果。
再比如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为学生播放日、月食的景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观看过程中学生能观赏天文奇观,又会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光的直线传播是怎样造成日、月食的。观看结束,结论也能得出,学生感兴趣,学起来就轻松,没有畏难情绪,勇攀高峰。
总之,课堂充满趣味性,学生会被牢牢地吸引,由被动变为主动,自主投入后,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使学生发散思维,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06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