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参与,追求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戴 叶
弘扬人的主体性,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已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主体教育已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是主体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小学数学既有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又具有广泛的可操作性、实践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一、创设情趣,主动学习
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下完成的,知识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师生间平等的人格,教师丰富多彩的语言,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跳一跳地可以摘到果子”的适宜的教学目标,都能激发学生的乐趣,引起学生探究的内需,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习惯。
1.在问题中激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可让学生心头有疑问,使其困惑,引起悬念,吊起学生胃口,进而拨动思维之弦。如教学用“商不变性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让学生先口算:110÷50=?一部分学生得到2……10,一部分学生利用“商不变性质”口算得到2……1。当学生摸不着头脑时,我再引导学生验算:2×50=100,100+1=1=101。显然,第二种结果是错误的。这时学生急于想知道怎样利用“商不变性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在活动中激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由于数学课本中出现的生活模型很多,因此教师应尽量根据实际情况复制出一些有利于学习的生活环境,让学生时时激起探究的热情,从而产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如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教师可设计商店换季服装大拍卖的情景,每类服装上分别写有原价、削价百分之几(或现价打几折),通过“小营业员”与“小顾客”之间的买卖活动,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思考兴趣,不仅从实践中巩固数学知识,而且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动手实验,手脑并用
“动手实验”的特点是针对要研究的对象和问题,学生运用某些材料进行自主实验探索,从而找出对象的性质或问题的答案。初步的教学实践说明,实验既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又有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1.加强实验,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多向交流的复杂过程,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主动地获取知识。实验,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探求新知的活动。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的数的应用题”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1)第一行摆5个三角形,之后让学生数一数第二行的个数(暗示同样多)。(2)第二行再摆4个三角形,然后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第二行先摆了几个,又摆了几个?第二行三角形的个数可分为几部分?怎样求第二行三角形的个数?我引导学生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从而理解了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了解题方法。
2.加强实验,让学生的智能得到充分发挥。
小学数学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向。运用实验,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加强大脑皮层中的暂时神经联系,不但有益于增强教学效果,而且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会得到提高,实现在主动中求发展。
三、课堂讨论,讲究策略
小组或班级讨论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课堂讨论具有一定的民主和自由探索性,因此,它与教师讲授和个人自学相比,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互助、合群、和众、民主、求是、求真等道德观念与时代意识。合理恰当地安排课堂讨论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地位。
主体教育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声筒,不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要更注重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研究学生应该学什么,而且要研究学生应该怎样学;教师不仅要管好学生,而且要研究如何教学生自己管好自己;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学习,而且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自强不息的意识。因此,教师在课堂讨论中,要提出讨论的注意事项,指定讨论的范围,控制讨论的时间;在讨论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细心思考,要鼓励学生争论、批驳自己不同的观点,发现最佳思维方法;还要鼓励学生争当小老师,以小老师的身份发表自己的看法。总之,一切讨论都应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下进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
2.选择和确定课堂讨论的最佳时机。
(1)在总结概念、意义、规律时,组织讨论。这时候讨论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把概念的多个属性综合起来,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因而学生通过讨论,汇集小组集体的智慧,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2)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组织讨论。越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越要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当学生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并填好相应的表格后,我让学生讨论:①比较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为什么?这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两个关键点,理解了这两点,也就理解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过讨论与组际间的交流,学生不仅得出了结论,而且明白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无形中提高了自学能力。
(3)在解答开放性习题时,组织讨论。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个人的思维往往比较狭窄,教师应从开拓学生思路的角度出发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运用课堂讨论,找出不同的解答方法,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总之,主动的学习是基于内在动力的学习,是高效的学习。教师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愿望,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保障。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途径还有很多,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26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