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新思维,新角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钱玉红

  摘 要: 在知识快速发展的信息世界中,教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质量的人才,来源于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则取决于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于尚未掌握思考和学习方法的学生而言,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会过分。为此,如何转变其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研究的理论与现实的课题。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师角色 促进者 引导者
  
  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全世界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高质量的人才,来源于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则取决于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让・托马斯认为:“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但新形势下,老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不融洽和“学生学得很苦很累也很厌倦,教师也教得很苦很累也很厌倦”的现象却普遍存在着。《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它明确指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那么,课改后的课堂应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课改后的教师,应如何去准备、去追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迎接新课程改革的到来呢?
  1.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在这种观念下,也就形成了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而学生的尊严似乎可以随意侵犯的错误理念。而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也应有学生的尊严。每一个学生不论学习成绩是好是差,道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一位教育家说:“教师与学主的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能对立。”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例如:有的学生描写他们的老师是:“冰冷的心,冰棍的脸,古板的眼”;有些老师不仅吝啬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严重的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酿成种种悲剧。
  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要树立“无差生观”。有一位校长说得好:“每个学生都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有的尽管现在还暗淡无光,只是一时被云雾遮住了,一旦冲出云雾就会光芒四射。”
  教师要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其角色行为应该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学习体育的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谛;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2.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应该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曾经有一位专家把传统教育概括为“师本教育”,即以教师为本,其核心是过于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只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扮演的往往就是这一类角色。由于过度强调和看重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低估学生的能动性和潜能,或者只习惯于传统的注入式教育方式,昧于启发式教育操作,因而教育上普遍的非人格化专制和文化霸权态度。在专制态度和控管方式构成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失去判断和选择的自由,没有自觉自由的权利,没有自觉责任行为的机会。独立思考的剥夺必然导致主体性的丧失,自觉活动的抑制必然导致能动性的消蚀,自由选择的取消必然导致责任感的淡漠。
  根据《新标准》的要求,这种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应当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即“生本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就教育来说,最起码是必须摒弃专制、强制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使教育过程成为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和自我教育过程,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会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从更高的意义上来说,要树立以建构学生主体为目标的主体教育观,即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教育环境,形成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机制。提供学生自我发展和表现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享有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以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自觉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独立思考、富于批判、敢于负责、勇于创造的主体精神,以及自尊自立、自信自律、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主体人格。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具有如下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小心地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人为主的成见。在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练习的机会,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3.由教育者转化为终身学习者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才能让自己的心灵不会因为年轮的飞速而与学生产生代沟。
  马克思说:“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在传统教育、应试教育观念长期影响下的教师,仍然穿新鞋走老路,一时很难摈弃旧观念的痼疾。仍然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这样就忽略了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他们被迫参与教师所认为的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不仅会毫无生气,而且会加深学生的厌学情绪,与教师的初衷背道而驰,更谈不上心灵的交流了。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位置上,有最佳研究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教师也在不断地进行审视,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只有变换了教师自己的角色定位之后,才能做到以社会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学生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乐意接受教育和培养。也只有这样,你才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张卫勇,石春红.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定位.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傅显捷,袁刚.教育社会学断想――教师角色理论探析.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3]潘涌.论课程创新与教学创造力的解放.教师教育研究.
  [4]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37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