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燕斌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种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中。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如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我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我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由于我对学生所报的年份都能作出迅速准确地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我说:“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平年还是闰年,大家想知道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这样设计,迅速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二、教给学生有效的探索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求学生探索,不是让他们瞎闯,而是要教给他们一些方法。首先要求学生明确探索的目的;其次要明确使用的方法;最后,正如胡适先生所说,做学问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如课例《圆柱的体积》,根据转化的图形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创新意识。
  生1:转化为横截面为梯形的柱状体(将圆形转化为梯形)
  V=S×高(这里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上底+下底)×梯形的高÷2×圆柱的高
   =圆的周长×圆的半径÷2×圆柱的高
  即:2πr×r÷2×h=πr2h=sh
  生2:转化为长方体
  V=长×宽×高
  (长=底面圆周长的一半,宽=底面圆的半径,高=圆柱的高)
  即:πr×r×h=πr2h=sh
  生3:转化为横截面为平行四边形的柱状体
  V=S×高(这里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圆柱的高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出于证明需要而思考圆柱的体积公式,整理自己的思路,让学生经历人类认识未知事物的一个基本思维过程,通过观察、发现、思考,获得一个合理的猜想,然后加以论证――这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同时进一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更为创新的推证公式的方法。
  三、培养数学情感,激发创造热情。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强调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那么,如何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让积极的、健康的情感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催化剂?我认为只有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才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数学的结论是抽象的,但数学课不是抽象的。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一个想象的空间。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创造的火花。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学生学完“1元=10角,1角=10分”后,我引导他们思考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情感,学生纷纷说:“我知道1元还可以等于2个5角。”“1角等于5个2分。”……有一位学生甚至站起来说:“我发现1元还等于10个10分,就是100分。”这位同学能从“1元=10角,1角=10分”中推导出新的关系式:1元=100分,可见其思维的流畅性、创造性。学生们都能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接着,我不拘泥于教材的限定,设计了“开银行,购物品”的实践活动。当“顾客”拿着1元钱来找“小小工作人员”(同学们分角色扮演)换零钱时,大家是各显神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换钱方法,如:2张5角的;5张2角的;1张2角、3张1角和1张5角的……有的同学甚至换到以分为单位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课堂也因此迸发出了生命活力。学生掌握了钱与钱的等价交换,但生活中接触的最多的还是钱与物的等价交换――买卖东西。于是,我又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买卖东西”。学生在活动中识别商品,看标价对话,给钱找钱,并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还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在此基础上布置了学生回家帮爸爸妈妈购买物品的课后作业,达到了“虽课已尽,但学习仍在延伸”的效果。数学课成了活动的课堂,表现自我的课堂,创造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们集思广益,开拓思路,交流感情,引发创新思维的灵感,认识趋于全面、深入、正确、新颖。同时还培养创新人才的“土壤”,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号召的:“解放儿童的创造性,以从事创造工作。”
  四、作业设计要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业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为此,练习设计首先要注意层次性,主要有三个层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的练习各有其目的:基本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综合练习的目的是深入理解知识,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发展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练习设计还要注意形式多样,可以设计如下形式:1.口头作业。加强说解题思路、说算理、看图编题等。2.实践操作作业。如“量一量”、“画一画”、“称一称”或者进行社会调查等。3.综合作业。将学科知识汇总、连网,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等。4.开放性作业。设计一些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开放性题,多题一解总结规律,等等,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考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种形式,不局限于一种途径,尽可能地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需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梁万婷.实施开放教学,培养创新精神.中小学数学,中国教育学会主办,2001,(12).
  [2]何绪铜.数学活动课内容设计探微.中小学数学.中国教育学会主办,2001,(7,8).
  [3]陆洋.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小学数学教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38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