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体育课,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岳喜彬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自然具备的,它需要体育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不断唤醒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动起来。那么,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促使学生动起来。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教师对学生的兴趣不要等待,而要主动出击,善于唤醒。一旦兴趣被激发、被唤醒,学生的心就会动起来,就会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情运动,从而喜欢体育,爱上体育。
  1.创设情境激趣。
  体育教材有些内容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突破、创新,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创设适宜学生参与的运动情境,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活动角色中去。如在队列教学时,师生共同创设“开车自驾游”情境,选出一名学生当导游,其余学生当游客,导游针对旅游过程中出现的不同路况作及时解说,游客根据解说情况,变换不同的队列队行:道路崎岖――蛇行行进;道路平整――双车道行进;进隧道――单车道行进;出隧道――分队行进。这样结合生活实际,以情境贯彻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快进入活动角色,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掌握了教学内容。
  2.设疑激趣。
  巧妙的设疑既能将知识性、现实性、趣味性的东西融为一体,又能启发学生思维,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开启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凭已知探索未知。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提问重在引导,贵在善问会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为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埋下伏笔。如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回忆:在电视上看到的背越式跳高姿势是怎样的?跳高过程需要怎样的体力分配?然后继续设疑:如何获得与提高这些力量?什么样的跳高角度比较合适?如何获得比较理想的角度?最后我将跳高技术动作进行示范。学生的兴趣立即被激发出来,主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要注意设疑要把握好“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疑如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让学生认为如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如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让学生觉得太简单,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理想的设疑犹如悬挂高度适宜的桃子,既不唾手可得,但跳一跳又摘得到。因此,巧妙地设疑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诱导学生生疑,启发学生解疑,达到知疑的目的。
  二、培养实践能力――让学生的“身”动起来
  1.自编游戏。
  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到教学效果,适当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运动技能。如俯卧撑教学比较枯燥,学生兴趣不高,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创编一个游戏,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我适度放手,让同学们自由发挥创想,最后一致决定创编“太空车”游戏。全班同学自由结合,分成十组,每组四人,呈正方形图案俯卧,并依次将自己的双脚搭在下一人的后背上,组成一个四人双手撑地,不用脚着地,身体悬浮着的“太空车”,四人喊着口号共同做俯卧撑,同一时间里做得多者胜利。全班同学积极行动,共同参与,气氛异常热烈。同学们做着自编的游戏,兴趣十足,动作规范有力,充满着动感,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学生身体动起来的同时,自主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2.自制器材。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存在着运动器材不足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废旧物品,经过改造或折叠,自制成简易的体育器材,既解决了体育器材不足的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把废旧的篮球、足球、排球中填上沙子、废布等东西,缝上以后,变成了实心球;在废旧轮胎上涂上几种颜色,用铁链连接,固定在支架上,变成了练习身体平衡的铁索桥;把旧报纸揉成小球状,用细线将几个小球成球形缠在一起,然后在外面套一个塑料袋,再用透明胶粘牢,一个安全、实用、多功能的纸球就制作成功了。此外,还可用纸制成双截棍、纸飞机、纸炸药包等。通过制作器材,学生培养了思考能力、选择能力、动手合作能力,身体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培养观察能力――让学生的“眼”动起来
  1.重视教材插图。
  教材上插图很多,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能突出动作技术要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切不可让这些资源闲置、荒废。学生能看懂插图、运用插图,不但能加快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能培养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指导并教会学生看懂插图内容、动作的先后顺序、动作的路线及要求,帮助学生释疑解难,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如教学单杠“跳上成支撑――前翻下”动作时,如能适时地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动作要点,学生就能更直观地理解“低头、上体前倾、翻腕、腹部紧贴杠”的动作要领。所以,教师要经常训练学生读图、析图,培养学生对插图的直观感受能力,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
  2.重视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广泛运用在体育教学中,例如:幻灯、实物展台、录像机、多媒体计算机等,它可以把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使复杂的动作结构简单、具体化。如教学蹲踞式跳远时,教师很难将那一瞬间的起跳、腾空、落地过程“定格”示范,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就很容易示范了。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把助跑、踏跳、腾空、落地四个动作过程,分别用动画形式进行演示,采用慢动作演示、停止、重放等手段,将复杂的、瞬间的动作化快为慢、化动为静,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结合讲解示范,学生很容易看清动作要点,从而使教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1.多讨论、多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着的固有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留给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放开胆子、大胆提问,多讨论、多交流,让口动起来。从同伴的交流中,从师生的对话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形成新能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要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合作交流中有所争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议一议:这节课我学得怎样?哪个动作做得好?好在哪里?评一评:哪个动作做得不够到位?有哪些改进措施?如在技巧组合动作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怎样理解肩肘倒立的“一撑、二挺、三绷直”?怎样的动作组合最美?学生分组讨论后,提炼出的最优方案,各组选派代表演示,教师适时引导,在讨论交流中,学生主动探索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自评、互评
  新课程提出,课堂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位,应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客观地自评,以及同伴之间客观、公正地互评,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获得自我展示的机会。在共同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取长补短,能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学习前滚翻技术动作时,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分组练习,互相观摩,然后自评、互评各自动作的完成情况:在前滚翻过程中是否低头?是否团身?低头情况怎样?团身状况如何?通过有效的自评、互评,学生能及时发现问题,自觉作出相应的调节,从而使优秀学生看到自己的弱点,中等生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困难生看到自己的希望。通过自评互评,学生在体育课上不仅能获得展示自己口才的机会,而且能获得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增加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发挥学生的优势,采取灵活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动起来,“身”随“心”动,“眼”随“身”动,“口”随“身”动,就能实施有效的体育教学,实现体育课程应有的价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46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