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课,由简入难出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伟明

  摘 要: 在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教师是施动者,传授学生知识,或简单,或复杂,而学生则是被动者,接受教师讲述的一切内容,成为知识的容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掌握简单的教学方法,利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引出精彩的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学得轻松。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教材内容 教学手段
  
  在语文课堂中存在着一种现象:教师是施动者,传授学生知识,或简单,或复杂,而学生则是被动者,接受教师讲述的一切内容,成为知识的容器。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更加浓厚,成为一个探索性的话题。我在从教的过程中,注意到两个方面:一是理清教材内容,二是采用简单的教学手段,由简入难,让精彩内容完整地呈现。
  一、理清教材内容,简化教学环节
  十年前,余映潮先生的板块教学理论对我有着重要的启迪:每节课是一个大的板块,大板块下统领环环相扣的若干板块,课堂就在一个个板块的转换中推进。如此而言,我们的课堂就应该每节课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几节课便又是一个独立的整体。现在想来,这样的板块教学如今仍可以运用到语文课上来。教师要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抓住教材的特点,上好语文课。专家呼吁:语文课要简简单单地上。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简单教学呢?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不在复杂,而在具备几个实实在在的亮点。
  (一)备课时的“广”。教师要将知识放在深广的背景之中学习,让课有广度――作者生平经历、思想历程、写作时代背景都可信手拈来,增加文本底蕴。还要拓展延伸,课内课外结合。如果教师对教材内容吃不透,教学时就很难找到课内文本与课外材料的完美结合点。
  (二)备课时的“准”。是指教师对教材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把握要准,这是教学设计前教师必须认真严肃对待的问题,它依靠的是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
  (三)备课时的“深”。教师对教材理解的程度要深,对文本应有独到见解和深刻体悟。对文本由浅到深的解读过程又为教师设计教学活动预留了资源和分寸。只有这样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才可能有理有序、循序渐进。
  (四)讲课时的巧。一是巧在问,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失时机地巧问;二是巧在选择突破口,恰当地切入重难点内容的教学;三是巧在问题来自学生,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
  每一个文本都蕴涵丰富,从言语内容、语言形式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揭示的思维理性,它展示给读者的是一棵枝繁叶茂的“信息大树”。面对文本,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和建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师解读文本应有自己独特的视野,在纷繁中读出清楚,从复杂中读出简单,于繁茂中读出主干。
  二、教学手段的简约化
  莎士比亚说:“简洁出自智慧。”简单实际上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它充盈着教师的智慧。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它要求教师练好自己的“内功”,使自己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文化视野和高深的文化品位,寻求简单的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提升教学能力的过程。传播学原理认为,传播得越少,受众接受得就越多。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敢于舍弃,抛弃种种作秀的套路,诸如精彩纷呈的音像资料,热热闹闹的合作探究,表演逼真的师生互动……虽然耳目一新,标新立异,但语文的归宿无法体现,学生“下笔不成文,出口不成章”,培养学生语言技能也就成了空话。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意识到语文课堂中要删繁就简,轻装上阵。
  课堂要简约,主要应从这几方面着手。
  (一)教学内容要追求简约。语文课有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语文课变得千头万绪,云雾缭绕。面对一篇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课文,我们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要教什么东西,看看这段,好;看看那段,也好。于是从头到尾,蜻蜓点水地将课文过一遍,教学目标多而杂,感觉语文教学是“模模糊糊”一大片。可讲的知识很多,但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找准一节课要解决的一个或两个问题,让学生清晰地感到这一堂课真正所学。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在深入钻研教材和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以简洁的线索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唯其简单才轻松,唯其轻松才快乐,让学生在快乐中更轻松更简单地学到知识。
  (二)教学过程追求简洁。张庆先生说:“学习语文无非就是八个字‘读读写写,写写读读’罢了!”教学过程的简化就是减少花样,简化环节,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简单实在地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学习听说读写,提高语文能力。
  (三)教学媒体追求简便。如今的公开课,不“秀”不精彩。不少教师因此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放弃了“原生态”最本质的教学方式。课文的插图,几处对话,乃至课外拓展,无一不用课件展示,追求所谓的“活跃”,摆花架子,有作秀的嫌疑。这样反而阻碍了学生学习语文,限制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也不再灵动。我在执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既没有课件,又没有表演,只凭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让语文课精彩纷呈。好的语文课不是依赖声、色、形俱全的现代媒体的包装,而是在听、说、读、写、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催生出来的。现代教育技术适可而止,简约少用,只有这样,语文才能彰显“因朴素而优雅”,“因简约而精彩”。
  (四)教学语言追求简练。简单呈现精彩,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的语言力求精炼、简洁、准确。在课堂上,用最简洁的话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用妙趣横生的幽默拨动学生诗意的心弦,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让他们在学习中迸发智慧,生成思想。这里,再申明一下“精讲多练”。精讲即讲精华,讲精髓,画龙点睛,惜时如金,也要求学生回答简明扼要。多练则是相对精讲而言,即让学生多读多写,自主参与言语实践。
  在教学中,教师力求优化教学流程,提高自身素质,激发学生的兴趣,简单教学,但真正实施还应因师、因生、因材、因地而异,但最终目的是根据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学生德、智、体、美、能全面发展,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快乐学习。智慧的语文老师能够拨开教学的迷雾,站在教学之上、教学之外,把握语文本质,达到“简单”的境界,让语文课返璞归真,在简单中呈现精彩。
  
  参考文献:
  [1]贾天仓.中学语文教学,2007,(11).
  [2]文华.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6).
  [3]伍超辉.语文教学通讯,2010,(3B).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49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