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良朝

  单凭单元作文的教学和练习,要想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那是远远不够的。课堂小练笔作为阅读与作文教学之间的桥梁,则有效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文本资源取之不尽,只要我们善于从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好课程资源,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运用文本,让鲜活的教材成为学生习作的小素材,何忧“无米之炊”?因此,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观下,如何多角度地选择和利用文本,开辟一方新的练笔天地,是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小练笔呢?我认为应该练在理解的深入处,练在情感的共鸣处,练在主题的升华处。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课文的“心脏”或“灵魂”,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宝藏。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善于捕捉教材中的练笔点,采用恰当的练笔方式进行有效训练,从而使学生的习作能力逐渐提高。
  一、技能迁移点模仿写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如《白杨》一文中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一段话:“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本片段语言具有情意性、形象性和独创性等特征,可谓异彩纷呈,含义深刻。阅读感悟之后,请学生试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模仿写一段话。这是语言的运用与实践,既可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又可训练学生多样化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但“仿”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创”、求“活”、求“新”。
  如人教版《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情景交融的课文。在教学中可以将本课借景寄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迁移到“我”放回大鲈鱼后的描写:是啊,只有皎洁的月光见证了这所有的一切。你能像作者一样,借助月光来表达孩子的心情吗?练习:“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此时,月光似……”在学生练笔交流后,教师小结:这样意味深长的目光,这样复杂的心情,都托付给了一片悠悠的月光,月光中有我,我中有月光,这就是借景寄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这样,通过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从而创设一种富有感情意味的“真实”情境的小练笔,让学生在训练中领悟到适当的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性格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空白补充点扩展写
  许多文质兼美的文本都会留下一定的空白和不确定性,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典范,给读者以尽可能多的想象空间。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对课文的某些部分进行扩展,或给句子加修饰成分,或给人物加外貌和心理活动描写,或扩充情节。
  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根据前面周瑜的故意为难,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可让学生补写“军令状”,让他们想象诸葛亮会在“军令状”上写些什么。而周瑜看到诸葛亮正在自己设计的圈套中一步一步地去做时,他的心情怎么样?他看到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会有什么样的表情,而诸葛亮早就看穿周瑜的阴谋,他在立“军令状”时又会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呢?两人在签了“军令状”后喝酒,周瑜与诸葛亮又分别在心里想着什么呢?针对以上质疑点,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象、去描写两个人在不同情境里的心理活动和神态表现。通过练写,学生学会如何感悟人物特性,如何通过神态、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写人叙事能力也将大有帮助。
  三、情感勃发点提炼写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练成文字,过不了多久,就会消解、淡化。只有及时捕捉住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才能凝结成学生的思想认识。训练方式中,最常见的是写读后感。类似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容易接受。如教学《桥》最后三个自然段:“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引读第三部分:这位老太太是谁?是老汉的妻子,小伙子的母亲,小伙子也是老汉的儿子。她来祭奠丈夫与儿子。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的感受一定很多吧?请动笔写下来。此刻,让学生“情动而辞发”,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语言实践的活动。
  另外,还可让学生融入课文之中,与人物直接对话。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如《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即将结束之时,可这样引导学生:多么可笑而又可悲的严监生哟!居然为了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而不能安息。此时,假如你站在他的床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请写下来!此时,可谓练在学生情感勃发处,给了学生将感悟凝结下来的时机,让学生对临死前的严监生的零散的、模糊的认识通过语言集中起来、提炼出来,形成文字,形成思想认识中的一个稳固的人物印痕。
  读为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进行这样的小练笔,不仅能深化理解文章内涵,而且能丰富习作内容,锻炼表情达意的能力,何乐不为。
  四、文意深刻点创新写
  教材中,有些语段意蕴深刻,耐人寻味。教师此时不妨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大胆想象,去合理发展课文的情节,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和鉴赏人物性格特征。
  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要求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体验人物内心世界。教师教学时可这样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中,你能猜想到他在想什么?试着想象:如果严监生能够说话,在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赵氏问话后,他会怎么回答?……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去认真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把握人物性格,从而代替人物说话。这种在文意深刻处的创新写,既让学生深化理解人物性格,又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人物对话描写。
  五、特定情境点改写
  特定情境处改写,即训练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达,如改变叙述顺序,改变人称等,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可谓一举两得。
  如将古诗词改写成记叙文或散文,把故事改写成课本剧或相声等。如《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描写的是夏天傍晚时分乡村的景色。诗人把“草铺”、“晚风”、“弄笛”和“月明”等描摹成一幅“牧童晚归赏月图”。全诗内容浅显,意境优美。据此,教师可要求学生把握原诗的内容,打破其语言简洁、内容跳跃的框架,借助插图充分发挥想象,把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感情具体生动地写出来。在学生练笔前,教师要在学生充分吟诵、理解原诗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观察、想象、改写。学生通过练笔,再次进入诗的意境,仿佛听到了诗里和着晚风的笛音,看到了不脱蓑衣卧月明的牧童,感受到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可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
  六、余味无穷点发散写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余味无穷,留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可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展开联想和想象,构思新情节,进行续写训练。这样,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解决学生练笔时“无米之炊”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完《穷人》一课,可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续写训练。让学生想象一下:渔夫和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们是如何生活的?又会发生一些什么事呢?学生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对人物命运充满好奇,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自己的种种设想,延伸情节,丰富内容,穷人那勤劳善良的品质得以再次体现。通过续写训练,学生提高想象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小练笔通过利用文本资源为学生习作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提高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可以肯定地说,小练笔虽小,但只要认真挖掘,亦可练出一方新天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57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