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华
摘 要: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课 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在日常教学中,在不少教师错误地将学生对“电脑”或“网络”的兴趣误以为是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认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已经很高,不存在提高的问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是对“网络”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儿”――玩游戏、上网等,面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儿”,由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电脑课,却不喜欢电脑老师的现象。其原因只有一个:老师不让他们“玩儿”。
针对这种现象,我结合工作经验,谈谈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生动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能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兴趣不是教学目的,而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学生以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知识,掌握操作本领,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如在教学第7课《初识画图》时,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几幅同龄学生绘制的优秀电脑绘画作品,让学生比较与美术课上手工绘图有什么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这时,再利用这些丰富多彩的画面分析作品,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使学生认真地听课。又如,教学在PowerPoint中“设置动画效果”时,在新授前我通过教学系统出示两张内容相同的幻灯片,一张是静态的,另一张是设置了动画效果的。这时,不用多说什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充分激发起来了。
兴趣,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动力与源泉。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键在于让学生觉得他们所学的东西有用有价值,一方面我们要逐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有更多深刻和实践的机会。一旦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他们就会锲而不舍地钻研下去,从而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技巧。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正是现代教学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精髓所在。教师讲,目的是要达到不用讲。上课如同走路一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向导,但路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去走,这就需要把教师的教学意图变成学生的行动。我认为有两点是很重要的:一是精心设计任务,二是讲解内容要少且精。
(一)精心设计任务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精心设计任务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任务”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一个好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Word时,学生对录入文章、修改文章不太感兴趣。为了让他们掌握这操作,我设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段题目为“我的爱好”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于是学生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方法,而且当输入发生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二)讲解内容要“少且精”
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学生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是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从完全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知识传授者、指导者和设计者的多维角色发展。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因而,讲解要“少且精”。
“少且精”主要是指,在讲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量上,要少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去思考;在质上,要精讲,排除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自己可以理解掌握的知识。
比如,在讲《文字的修饰》一课时,我只仔细地讲解了“字体”对话框中的一个标签――“字体”的操作方法,至于“字体间距”和“文字效果”两个标签,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使用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新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让学生多动手,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而不是靠教师的长篇大论。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而且可以去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师作现场指导,起引导者和辅助者的作用。
三、合理设计练习,巩固学习兴趣。
自信是实现自我和取得成功的很必要前提。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期,他们渴望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怕别人看不起。所以,教师对学生恰如其分地鼓励,就会使学生满怀希望并充满自信,延迟了已有的兴趣,使兴趣从外在因素向内在因素的转化能够执行,从而巩固了兴趣。
例如,我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都要进行作品展示。学生总是争先恐后地让我展示他们的作品,当自己的作品出现在其他同学面前时,他们的自信心溢于言表,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会更努力地学习了。
学生自学能掌握知识,特别是理论上的。而学生要真正把所学的知识变为己有,还必须亲身实践,动手操作。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创新。
学以致用,学有所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并且在实际用中碰到问题,不断学习,为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才是学习信息技术的真正目的。这样让学生发现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能够应用到实际中,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程容量大,任务多,且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不但学到知识,而且要学到学习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指导纲要》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和实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新教法,时刻注意激发保持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练习,更合理有效地利用课上时间,更好地把握课堂,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和效果,让信息技术课成为学生培养兴趣的乐园、获取新知的桥梁、试验才能的基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6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