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马肖:“新艺术”的首席权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峰

  摘 要: 马肖是西方“新艺术”时期的大师,他的音乐创作对后世音乐家的影响非常巨大,但由于种种原因总是得不到其该有的艺术地位。本文试图从马肖的生平,音乐创作特点,与“新艺术”的关系,以及对后世作曲家的影响等方面着手,使读者对这位法国“新艺术”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有重新认识。
  关键词: 马肖新艺术 音乐创作 艺术成就
  
  在巴赫之前,纪尧姆・德・马肖(Guillaume de Machaut,1300―1377)这个名字与其他任何音乐大师相比,都不失其特殊的纪念意义。他作为一个作曲家兼诗人,以其杰出的成就成为“新艺术”时期理所当然的首席权威。本文分别从马肖的生平,音乐创作特点,与“新艺术”的关系,以及对后世作曲家的影响等方面着手,对这位法国“新艺术”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进行介绍。
  一、马肖的生平
  马肖的出生年月无法确切考证,约在1300到1302年之间出生于法国北部的香槟省,曾接受神职教育,并就任圣职。约从1323年起,先后在波希米亚国王、诺曼第公爵夫人、法王夏尔五世处供职。特别是担任波希米亚国王约翰的大臣期间,曾随他出征过欧洲许多地方。1346年,国王约翰在克莱西一役阵亡后,马肖入法国宫廷任职,后任兰斯大教堂的修律会修士,最后在隐退生活中去世。马肖不仅是著名音乐家,而且是当时文学界的一名著名诗人。
  二、马肖的音乐创作
  作为王室的大臣,马肖丰厚的经济收入,确保了他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从事文学(诗歌)及音乐的创作。特别是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从诗歌创作中所获得的灵感,以及对艺术不同寻常的感悟为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马肖受到当时文学界风气的影响,也请人抄写自己的全部作品并赠送给有权势的王公贵族,成为西方音乐史上作品得到完整保存的第一位音乐家。马肖的音乐作品涉猎了14世纪几乎所有重要的音乐体裁。全部的作品按体裁排列,包括19首游唱歌体(Lais)、23首经文(Motets)、1首弥撒音乐(Mass)、1首分解旋律、42首叙事歌(Ballade)、22首回旋歌(Rondeaux)和33首维勒莱(Virelai)。
  1.宗教音乐创作
  马肖是一位典型的14世纪作曲家,但他的宗教作品仅仅占了他作品总数的一小部分,这可能是受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的缘故。这一时期的圣乐作品相对减少,部分原因是教会的威望日衰,艺术日益世俗化之故。马肖继承和发展了前期经文歌创作的传统,创作了23首经文歌,主要以三声部为主,持续声部由器乐担任,上方两声部人声歌唱,在歌词方面则改变了维特利经文歌多用拉丁歌词的传统方式,而多采用法文作为歌词(有17首法文经文歌)。在创作技术方面,马肖非常重视“新艺术”时期一个重要音乐作曲标志――等节奏技术的运用,并将等节奏扩展运用到上方各个声部,他自由灵活地探索更复杂的节奏技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马肖晚年的最后三首拉丁经文歌,附加了一个新的“对应持续声部”(Contratenor),以四声部取代了通常的三声部织体。新加入的对应持续声部无歌词,不放在高声部,而是与持续声部(Tenor)处在同一音区,与持续声部在节奏上也相近,并经常与持续声部形成声部的交错,组成丰富的和声效果,支持上方两个带歌词的旋律声部。这可以说是马肖在汲取14世纪早期经文歌的成果基础上的一种创新。那么这种创新还建立在他常大量使用“分解旋律”(hocket)的手法,即将一首旋律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演唱(奏),即每个声部都唱出由休止符割断了的旋律。其效果如同唱歌时打嗝一样不连贯,因此形成了非常独特的音响效果。
  马肖的宗教代表作品首推《圣母弥撒》(Mess de Nostre Dame),这首作品堪称14世纪最著名的音乐创作。弥撒是宗教的礼拜活动,弥撒曲就源于这种仪式。礼拜弥撒根据场合、时节分为变化的专用弥撒和不变的常规弥撒,后来人们把不变的五段常规弥撒视为一套,包括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等五首乐曲组成,并逐渐把此从礼拜仪式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弥撒曲这一音乐体裁。马肖的《圣母弥撒》虽然并非第一部为常规弥撒而写的复调作品,在它之前至少已有过四首比较完整的套曲。乐曲庞大的规模和四声部织体(这在当时是罕见的),而且音乐统一,各乐章之间的情绪和大致风格相似,可以说这部作品显然是作为一个完整音乐整体来构思的,因此,格劳特的《西方音乐史》高度评价这部作品:“无论它按什么标准来说都是第一流作品。”①在《荣耀经》和《信经》中,马肖采用了按音节谱写的直截了当的孔杜克图斯式配乐,极其简朴的音乐充满了平行进行、奇怪的不协和音程、变化和弦和突然的休止,组织成自由的分节歌形式,即由一些明显相似的终止式连接起来的一系列音乐“诗节”。这些技法,在后世的弥撒曲中,已成为惯用的手法。因此,这部作品不仅在当年,而且在以后的大半个世纪里,都是独一无二的,在音乐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世俗音乐创作
  在14世纪的法国和意大利,与宗教音乐对立的世俗音乐逐渐发达,并且它日益影响着整个音乐文化。在当时的市民生活中,音乐占着很重要的地位,不仅在教堂和贵族的城堡中奏乐,在市民的家庭中和朋友的聚会中也常常有音乐活动。这从当时的绘画和文学作品(如薄伽丘的《十日谈》)的描写中常可以看到这种场景。世俗音乐生活的活跃激起了专业音乐家对世俗音乐创作的浓厚兴趣。马肖的大量世俗音乐作品,的确很好地顺应了当时的发展潮流,其中世俗歌曲成为他创作的重要部分。
  从世俗歌曲的内容看,马肖似乎与中世纪的骑士音乐一脉相承,也以宫廷贵族们的爱情作为内容。他曾明确声称:“我创作尚松、游唱歌体、叙事歌、回旋歌、维勒莱,是出于我的爱和感情,而非别意。”②
  马肖的世俗作品继承了法国特鲁威尔(法国北部游吟诗人)歌曲的传统,共有19首游唱(行吟)歌和约25首他称之为“叙事尚松”的歌曲,用得更多的名称是维勒莱。维勒莱的特点是Abba模式,其中A表示叠歌,b表示诗节的第一部分(它是重复的),a代表诗节的最后部分。这些游唱歌和维勒莱大部分属于单声部歌曲,但在节奏的复杂性上有所发展。其中有七首二声部和一首三声部复调维勒莱,大量运用了三度和六度音程,并使用“二分法”划分时值,也偶然采用在两个旋律段落的结尾之间音乐押韵的手法。
  马肖的歌曲创作中最有影响的是世俗复调歌曲。马肖的复调歌曲里体现出许多“新艺术”时期的特点,如突出二拍的地位,和声上更加重视三度、六度音程,旋律精细而灵活多变。并且在创作中,马肖特别注重对歌曲表现力的发掘,他认为音乐和诗歌只有发自内心才具有感染力。他歌曲中的持续声部多为自由创作的旋律,在多于两个声部的歌曲中,他常使用“对应持续声部”,这个声部与持续声部构成和声基础,支持上方的高音旋律声部(Cantus)。14世纪末,这一模式的声部组合成为世俗复调歌曲的标准范式。
  马肖在他的复调维勒莱、回旋诗和叙事歌――所谓14世纪法国诗歌和音乐的三种“固定形式”(formes fixes)中,更为明显地显示出新艺术的一些倾向。他开拓了新的二等分节拍的各种可能性,常常将一个大的三拍子加以细分,或干脆把节奏按听起来更为突出的二拍子进行组织。马肖在他的21首回旋歌中,倾注了高度复杂的写作技巧,音乐显得十分复杂。有的“定旋律”声部的曲调是上方声部曲调的反向,有时第二个声部(对位声部)的后半段曲调是前半段曲调的倒影等。

  马肖的一生创作了42首配有音乐的叙事歌,对叙事歌(或称“坎蒂莱那”)风格的发展可以说是马肖最杰出的成就之一。他的叙事歌部分地继承了游吟诗人的传统,用分节歌创作,一般由三或四个诗节组成,全都配以相同的音乐,结束处各加一叠歌。在每一诗节中,前两行诗句的音乐相同,但结尾往往不同,其余诗句和叠歌配上其他的旋律,其结尾可与第一段的结尾一致。叙事歌的旋律因此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结构为AB。马肖的叙事歌有二到四声部的不同样式,典型的情况是男声独唱与下方两个声部器乐伴奏,当出现两个歌唱声部,且两个声部有不同歌词时,称为二重叙事歌。
  三、马肖与“新艺术”
  14世纪,欧洲处于严重的动荡和经济衰退,精神和信仰危机也严重地冲击了中世纪思想价值体系,教皇至高无上的地位受到普遍的怀疑。在文化方面,法国的寓言、故事、笑话、诗歌、戏剧等市民文学蓬勃发展,而在意大利,但丁的《神曲》(1307)、薄伽丘的《十日谈》(1353)则预言了文艺复兴新文化的曙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正在发生的变化必然影响到音乐领域。14世纪初,法国音乐在理论、作曲技巧和音乐风格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开端。“新艺术”这个概念来自于一篇论文的题目,作者是集法国主教、诗人、音乐家于一生的菲利普・德・维特里(Philippe de Vitry,1291―1361),这篇论文的题目似乎很合乎当时新的音乐浪潮,所以很快被广泛借用,成为这场音乐革新活动的主旨。
  “新艺术”时期是音乐中宗教的象征性逐步让位于更为世俗化的人类情感的转型期。“和谐、甜美”③概括出了“新艺术”与13世纪“古艺术”的区别。和谐无疑是与复调织体中诸声部的关系建构于协和音程以及旋律和节奏的生动处理有关;甜美无疑就是人性的一种“活的微笑”,这一点以前世俗音乐中已露端倪。“新艺术”是第一次让这两股“分流”得到了汇合。马肖是“和谐、甜美”最伟大的实践者。上文所谈到的马肖的音乐创作中充分地体现了这些特征,特别是“二分法”让二拍子得以问世,并在乐曲中用拍子记号标明音符的比例关系。这样,音乐的节奏更富于变化,旋律格外流畅。
  尽管我们现在不太清楚马肖在“新艺术”的创造过程中究竟起了多少作用,但他的贡献在当时确实无与伦比,依然是超群的。他既是“最后一个单音音乐的创作者”,又是“复调音乐的热心实验者”,④可以说他是一手谱作宗教音乐,一手触礁世俗音乐(甚至是爱情歌曲)的大师。他是“新艺术”的忠实推广者和全方位的实验者。他的实验可以说“无孔不入”。他对众多体裁从形式至内容、情感上的探索,使他实际上又成了音乐领域结构主义的先驱。
  四、马肖对后世作曲家的影响
  马肖的音乐体现了“新艺术”的特征,也融合了当时保守和创新两种风格于一体,但创新的成分占了主导地位。他在“新艺术”中的地位无人可以替代,在许多方面开拓性的创造对后世的作曲家及音乐风格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马肖的《圣母弥撒》中综合地运用了新的节奏因素,特别是“二分法”的运用,确立了新的音乐节奏模式,并让二拍子得以产生,这对后世音乐节奏的多样化、复杂化起到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另外,“新艺术”时期马肖的另一“杰出创造”⑤――将世俗歌曲确立为通用的“固定形式”(叙事歌、维勒莱、回旋歌),其中绝大部分是二至四个声部的复调曲,表演上往往只有一个声部由人声演唱,其余声部则用乐器演奏。“固定形式”直接启发了意大利人“固定”下不少音乐体裁,如“牧歌”、“猎歌”和“巴拉塔”等。它的重要性等同于一个重大发现,让许多作曲家茅塞顿开,新体裁在不断涌现中加以“固定”,便于流行,并逐渐规范起来。
  除了在作曲技法上、体裁上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财产外,马肖在思想领域中的创新、解放意识恐怕也是能让后人津津乐道的。例如,他有强烈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完整地保存了自己所有的诗歌及音乐作品;他能顺应历史的潮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创作体裁和技法;特别是他能强调从人性的角度去创作音乐,注意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与体验融入到作品创作中去,在当时这是多么难能可贵。马肖有句名言至今值得令人回味:“作诗或作曲如不用心灵去感受,结果必损及词意与曲调。”⑥如果说后来的文艺复兴就是把人性还给艺术的话,马肖在一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努力了。
  作为14世纪的著名诗人兼作曲家,马肖无疑是一颗璀璨的巨星,在西方音乐史的发展道路上,他留下了一串深深的足印,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马肖不应该被我们所遗忘。
  
  注释:
  ①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等.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②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
  ③④⑤⑥方立平.圣殿的巡礼(中外艺术博览――音乐分册)[M].p26―29页.
  
  参考文献:
  [1]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等.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2]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5]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6]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7]方立平.圣殿的巡礼(中外艺术博览――音乐分册)[M].上海:百家出版社,1997.
  [8]Stanley Sadie.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musicians.England,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62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