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境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笑楠

  摘 要: 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何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汉语词汇的词形、词义,不断地扩大词汇量并提高运用词汇的能力,这是词汇教学的中心任务。本文以口语词汇教学为例,分析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语境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作用
  
  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然而,如何使学生不断地扩大词汇量并提高词语运用正确率是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必须寻找词汇教学的突破点,使学生把汉语词汇的词形、词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程度。
  词语是反映社会客观事物的,而词义则是阐释一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复杂思想感情的,这就决定了词汇、词义的丰富多彩性。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对此作了较为全面的揭示。他指出,词义具有多种类型,不仅有反映概括客观事物基本意义的“概念意义”,而且有关于语言运用的“联想意义”,关于语言运用于社会环境的“社会意义”及表达说话人感情态度的“感情意义”,还有使用于某种语体的“风格意义”及适用于某个上下文的“搭配意义”等。
  由此看出,词汇的意义是复杂的,并不是单一的“一对一”的关系,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有其特定的意义。这就要求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注重词汇意义的讲解和应用,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说什么话”。这里的“什么时候”就是指语境。
  一、关于语境的认识
  迄今为止,语言学界对语境的含义及其分类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对语境和相关术语的区别没有明确的认识。
  中国学者对语境的看法大致分为两派:一派认为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张志公、王希杰);一派认为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交际的言语环境,强调言语交际有成效地进行必须依赖言语环境,因此,语境是指言语环境,而不是语言环境(索振羽)。
  以下是国外学者对语境的理解:
  B・Malinowski把语境归纳为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
  J・Lyons认为语境是一个理论概念,构成语境的各种因素是语言学家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的,这些因素对语言活动的参与者所产生的影响系统地决定了话语的形式、话语的意义或话语的合适性。他在讨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时指出,一个说话人要能够正确判断话语的,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这些知识就是语境的具体体现,或者说这些知识构成了语境。
  Leech认为语境就是指说话人与听话人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这种背景知识对听话人理解说话人说出的具体的一句话能起到推动的作用。
  Dijk把语境理解为语言语境,即上下文,即发生言语行为时的实际情况,文化、社会、政治等。
  Halliday把语境因素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场景(field)、交际者(tenor)和方式(mode)。
  Sperber和Wilson指出,语境就是交际过程中双方都相互明白(mutual manifestness)的“认知环境”。这一理解包括当场的情景里具体的内容和事实,以及交际双方对环境都相互明白的内容和各自拥有的有助于理解当场情景的背景知识。
  我认为,语境是语言使用的环境或已经形成的认知环境。语言使用的环境会随时变化的,但是已经形成的认知环境是相对固定的,是说者和听者共同拥有的潜在固有环境。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语言使用环境,使学生最终形成认知环境。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语境的设置
  国内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语境构拟系统。一种是对交际者的认知产生影响的客观存在的实体语境①;一种是对实体语境认知后,在交际者脑中形成的知识,涉及语言和非语言的关于世界、社会、社会主体的所有内容,包括语言的知识、情景知识和背景知识{2}。相对于某一具体交际环节,潜在的知识结构中的知识单元会以一定的方式组合、排列、形成理解话语的认知语境③。
  语言的教学过程是学习者对语言的认知过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并创造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相关的实体语境时,就要关注其能否有效实现学生相应认知语境的触发和建立。
  现在,教师经常采用例句作为词汇语境的形式呈现词汇的意义和用法,但是要关注所举例句能否有效,实现学生相应认知语境的触发和建立。因此,教师在设置词汇语境时应注重语境例句的顺序安排,语境的信息量,对比语境的利用,语境信息的相关性等科学性、技巧性问题。
  三、语境安排
  以下以口语词汇为例,试析在词汇教学中如何合理安排语境。
  1.充分利用情景语境
  如:“死”字
  A组:①我养了两条金鱼,有一条金鱼今天死了,还有一条金鱼活着。
  ②那只可怜的小狗很多天没吃东西了,外面又很冷,它昨天晚上死了。
  B组:①从早上六点起,我就开始洗衣服、擦玻璃、扫地、拖地板,一直干到下午4点多钟,我要累死了,不想吃晚饭了。
  ②外面下了好大的雪,风也很大,可是我穿得太少了,都要冻死了,马上进屋喝点儿热水吧。
  单个词语讲解完毕后,讲述一段生活化的故事或真实情景,在预设的情景中使用这些词语。通过讲述,观察学生对生词的理解程度,这也是判断能否过渡到句子教学的有效方法。讲述中既有旧词语,又有新生词,巩固旧知识,连接新内容,尤其是在开始讲述时,尽量使用简单和已经学过的词语,只有学生听得懂,才有兴趣继续听下去。必要时可以重复说一次甚至多次。从学生的表情可以判断出他们是否听懂了这些词语。一段讲述不可能包含一课的生词,在教学前应该对生词进行分类,在不同的语境中分别使用。
  对于表示实物的具体名词,指实物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什么东西就可以了。例如:“衬衫”,老师:“××穿了一件白衬衫。”在说话时手指着穿白衬衫的那名学生,学生自然会领会。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检测。老师:“××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衬衫?”学生:“他穿的是白色的衬衫。”
  2.利用民族文化传统语境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是文化的载体,每种语言蕴涵着该民族的文化特征。因此在口语教学中要注重民族文化传统语境的客观存在。
  例:李红:你汉语说得很不错,发音很清楚。
  大卫:哪儿啊,还差得远呢。(第30课会话)
  在这里要告诉学生,这是中国人一种谦虚的说法。对待别人的赞赏,中国人一般不会说“谢谢”,而习惯用一些谦辞,如:“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过奖了”等。
  但是文化是发展的,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互相借鉴的因素。在中国,当别人赞赏自己或接受别人礼物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使用“谢谢”一词。
  在词语应用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也是比较明显的。汉民族推崇中庸思想,在语言中多采用“中间词”,即中间状态的词语。如对方询问近况时,一般回答“还行”“凑合”“不好不坏”,而不会直截了当地说“好”或“坏”。即使想表达相反意思时也要换个说法,不采用极端词汇。如说一个人胖,一般会说:“这个人不瘦。”这就是为什么可以直接表达的内容而采用迂回表达的方式。这些道理要告诉学生,不求会用,但是至少不要误解说话人的意思。
  3.认知语境的利用
  在汉语中,有不少表示乐器的词,如“二胡、琵琶、吉他、箫、笛子、喇叭、小提琴、口琴、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等,与这些乐器相搭配的动词有“拉、吹、弹”。这些动词与不同乐器词之间的搭配是任意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从认知上看,通过口来吹而发声的乐器就与动词“吹”搭配,如“吹笛子”;通过手臂的左右拉动而发声的乐器与动词“拉”搭配,如“拉二胡”;通过手指的动作而发声的乐器则与动词“弹”搭配,如“弹钢琴”。但“手风琴”需要说明一下,“手风琴”既有手臂的左右拉动,又有手指的动作,不过前者更为凸显,因而与之搭配的动词是“拉”而不是“弹”。这样跟学生讲,他们就可以很快掌握动词和乐器词之间的搭配:
  吹―箫、笛子、喇叭、口琴……
  拉―二胡、小提琴、手风琴……
  弹―琵琶、占他、钢琴、电子琴……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79.3%的学生在学习词汇时喜欢先听老师讲,然后练习④。需要提出的是,老师的讲是对语境设置的过程的诠释,如何选择合适的语境在词汇教学方面是一个关键问题。但是,把情景语境(情境)最终转化为背景知识,在学习和生活中达到灵活运用,这是关键的环节。
  
  注释:
  ①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②何兆熊.语用意义和环境[J].外国语,1987,(5).
  ③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④刘晓雨.语言获得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9,(1).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等.现代汉语语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2.
  [2]周明强.现代汉语使用语境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7.
  [3]崔永华主编.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68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