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主动学习, 自主建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卢艳会

  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不是靠教师在课堂里强硬的灌输与注入,也不是靠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必须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基础上,主动参与学习的全部过程,对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自主建构。
  一、自主预习,实现知识的初步建构
  善于自主学习者,必然能够在课前自主预习。课前预习实际上就是一个自己理解,主动思考,自主探索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知识自主建构的基础。高中学生已具备了较高的自学能力,能够主动地完成预习任务。就高中化学而言,新教材无论在内容的选择,还是编排体系的安排上都充分考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进对物质世界的认识。高中化学新教材十分便于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预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通过自主预习完成化学知识的初步建构。预习总的任务是感知教材,初步了解教材内容,为新课的顺利学习扫清障碍。根据高中化学的特点,教师要重点把好以下几关。
  (一)学案导学,增强预习的针对性。为了充分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在学生预习期间应给予导学案,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一个蓝本。指导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基本要求,浏览新课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找到自己听课的重点。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的预习重点是: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物质含有乙醇?你知道哪些关于乙醇的知识?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应学会乙醇的哪些知识?导学案能使学生在预习时做到有的放矢。
  (二)问题探究,快速找到听课的重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旧知识、旧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合理的自主建构。在建构的过程中,学生由于新旧经验发生冲突,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这时问题就非常自然地提出来了。如在《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的预习中,在学生了解了乙醇的分子组成和结构后,我与已学的其它烃类物质进行联系比较,提出问题:乙醇是否属于烃类物质?乙醇结构中哪部分最特殊?什么是官能团?根据乙醇结构预测乙醇化学性质是什么?在自主预习中,只要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自主建构,在建构的过程中就能顺其自然地遇到问题并提出问题了。
  (三)尝试练习,检验自主预习的效果。练习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诊断性检测手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预习后主动选择一些习题做,以便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学生提供一些让他们选择的预习题,这不仅能增强学生预习的目的性,而且有助于新课教学顺利展开,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自主探究,实现知识的重点建构
  引导学生主动探求与重点建构新知,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也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交合点。所谓的知识建构,从教师角度而言,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情境、任务和问题的设计和呈现,以引导和启发为主,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形成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从而为新知的构建奠定基础。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即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等活动主动建构知识。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重点建构最重要的是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从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点上构建。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掌握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分析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及特点,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切合实际的估计。二是把准新旧知识的链接点。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知识重构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复习与新知紧密相关的旧知,通过多重比较,弄清新旧知识的联系。三是抓住知识重点。所谓知识的重点建构,顾名思义,是把重点知识建构成网络化体系,舍去非重点知识,目的是使重点更加突出,脉络更加清晰。如教学《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学生了解到在初中学习中已经熟悉了氧这一非金属的性质,在高一前一段学习了金属的性质和硅的性质,可以初步运用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分析最常见一些元素的性质。有了这些知识的铺垫,学生可以自主探究氯气的各种性质。接着教师可以通过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重点建构。如提问:氯气是否溶于水?它与水反应可能会生成什么物质?你能否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测?你推测氯水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事故处理时采用烧碱来处理液氯罐内的残氯说明什么呢?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勾勒了教材的重点知识,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将有关氯气的基本知识进行重点建构。
  三、温故知新,实现知识的完整建构
  学业优秀的学生一般都注重课后复习,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复习不做作业。课后复习的过程实际就是知识的重新完整建构的过程,这也就是孔子所倡导的温故知新。当然,不是所有的课后复习都是有效的,也不是只要复习就可以实现知识的重新完整建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同样需要正确指导,着重抓住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一)突破课前预习时发现或在课堂中生成的疑难问题。有时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没有真正解决;有时在课堂学习和思考中又会生成一些新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一定要及时突破,可以通过再次阅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思考,或者与他人讨论分析,或请教老师等途径,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二)实现完整建构,形成知识网络。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要使之条理化,也就是把所学的新旧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用一个简捷的网络图把它们表示出来,这个网络图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与复习中不断地补充和完善。完成了相关化学知识基本框架的自主建构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就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而且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再是零星和破碎的,而是把知识纳入了整个知识体系的链条中,形成了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例如学生在整理“氮的循环”知识时,可以把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列在一个表格里进行比较,这样就一目了然了。
  (三)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反思。在形成了完整的建构后,学生要依据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的要求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精选练习和作业,进行知识的迁移应用,以强化和巩固知识的建构。最后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调整,从而真正成为自觉投入且积极建构的学习主体。这样,已建构的化学知识就能牢固地掌握和不断地完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2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