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继红

  摘 要: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核心。学习材料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是学习的最佳刺激。学生对所学习的材料有兴趣是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发掘数学本身的趣味性,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 兴趣 数学美 体验乐趣 激发 内动力
  
  数学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核心。学习内容的生动和趣味是促进学生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对所学习内容是否有兴趣是学习好坏的关键。所以教师应注意发掘数学本身的趣味性,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每一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们所有的教师都在探讨这个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的学生好奇心强,而好奇心又是激励人们探索知识的起点,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学习。
  一、体现数学美
  美的表现形式是多领域、多形式的。数学美在形式上表现为简单美、对称美、和谐美;内在的表现为严谨美、奇异美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美的感染力,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产生“学”的欲望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在讲解轴对称和中心对称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中感觉到对称图形的美,从而让学生来体会数学美,并来感染学生,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将要讲授的知识通过具体情境融合在一起的问题中。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能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投入到新知学习中。情境一:我在讲解乘方时,就设置了这么一个问题,将一张纸对折20次,一张纸的厚度为0.01cm,这时纸的高度与教学楼谁高?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问题吸引住了,小组讨论得很热烈,有很多学生拿出纸来对折。学生在操作后渐渐地静了下来,他们发现一张纸没有办法去对折20次,所以他们没办法通过操作来完成。我给出提示,可以通过计算来完成。这样我就引入新课。情境二:为了引导学生学习二次函数的最值,我带了一段细绳让学生探索,用这段细绳围成矩形,并恰当地提出下述问题,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问题一:围成的矩形是不是唯一的?有多少个?问题二:这些矩形的周长都等于绳子的长,它们的面积是否也相等?问题三:这些矩形的面积是否具有最大值?此时学生感到好奇和有趣,思维积极。我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二次函数,并引导学生利用二次函数图像的最高点确定问题的解,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体验是丰富有趣的。创设一个好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三、紧密联系生活
  要使学生对数学有亲切感,体会到学数学的实用性,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师就应该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鼓励他们多留意生活中的事物。数学来自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利用生活事例来学习数学。在讲解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时,我给学生这么一个经典的题目:某服装商店以每件135元的价格同时卖出两件不同的秋装。若按成本计算,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本25%,则在这次买卖中,他是赚钱,还是赔钱,或者不赚不赔?学生看到题目给出的答案大多数是不赔不赚,并且学习兴趣立刻就能被调动起来。然后我给出求解的方法,解:设两件秋装的成本分别为x元和y元,列出方程,计算出两件衣服的成本,再与售价比较,可以发现赔18元。这样紧密联系生活,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四、在数学创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充满激情、充满智慧的创造过程,他们在数学活动中产生的思维火花是灿烂的,他们往往并不满足于课本和教师给他们展现的内容,而喜欢独辟蹊径。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各种数学问题在基础知识上具有综合性和渗透性,解题方法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我们在讲解对称图形时可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轴对称图形来体会对称图形之美,也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对称图形的特征,让学生在不断的创造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兴趣。在讲解几何题时注意一题多解的设置,注重一题多解的思考方式的培养,学生就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学习激情。
  五、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小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能使学生的进取意识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习也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他们的解题策略,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探求,能沉浸在劳动和成功的喜悦之中,体验学习乐趣。在学习完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内容后,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归纳、类比等方法对上述四个函数从定义、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图像、图像的画法、性质确定等各个方面进行总结、比较获取其共性和区别。同时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可获取不同的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解决的不同方式和方法,激发兴趣和主动性。
  六、探索数学历史发展
  数学来自生活并伴随着人类不断地成长,人类用智慧建造了数学宫殿,让学生了解灿烂的数学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在国外它叫韦达定理,而我们对它的了解比西方国家早几百年,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我们国家的数学历史。在谈到方程的应用时可以用鸡兔同笼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我国灿烂的数学历史,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逐步深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每个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广泛的兴趣去培养学生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促进内部心理活动的内动力”,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教师应着意培养、激发、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兴趣在学生和知识之间架起桥架,让学生通过兴趣这座桥梁进入知识大门。
  
  参考文献:
  [1]叶尧城,向鹤梅.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3]走进新课程.
  [4]解读新课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89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