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诵古诗文,感悟中华文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康奇生

  中国有悠久灿烂的文明,而其中唐诗、宋词是这灿烂文化中的珍珠,灼灼生辉于这文化之中。“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诵“中华古诗文”能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使青少年从传统文化中得到熏陶。以下,是我在开展“诵古诗文”活动中的一些体会。
  一、从古诗中感受美
  古诗文是我国文化历史上的一块瑰宝,其创作艺术,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感受美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通过诵读体会韵律美
  古诗文十分讲究平仄相间,错落有致,因而读起来有很强的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味,听起来也悦耳动听。在诵读中,应以平仄相间的规律来指导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它采用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格式。根据这一格式,我们可以把诗句作适当地断句,处理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时将“尽、流、千、一”定为重音,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当然,诗的平仄处理并非只有一种规律,只有帮助学生把握了诗的平仄规律,才能让学生在诵读中更好地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2.通过想象品味词句美
  想象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和联想就没有诗。古诗中有很多名句都充满着神奇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像“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由于古诗词言简意赅,只有“神”而未有“形”,因而在指导学生诵读时,教师就需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等,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诗句中的“二月春风似剪刀”“疑是银河落九天”幻想成具体的影像,从而品味作品中的词句美。
  3.通过赏析细品艺术手法
  我国古诗文在艺术手法上可是丰富多样,或虚构、或夸张、或想象……在诵读古诗文时,一定要细品其艺术手法,仔细玩味诗词中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只要引导学生细品味,就知道诗人是采用了极度夸张手法,用“高百尺,摘星辰”烘托了楼高,然后,诗人又采用对比手法,再次巧妙地烘托了楼高。经过赏析后,读起来就更有艺术味道。指导学生赏析,就是要让学生细品作品的艺术手法,在诵读中为美陶醉。
  二、从古诗中悟出灵性
  “人之初,如玉璞”,人之少年,就如一块尚未经过琢磨的宝玉。我们可以利用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开发学生的智慧,让他们在诗文中感悟灵性。
  1.培养想象力
  “没有想象就没有欣赏”。诗歌欣赏同样离不开想象。在指导学生欣赏,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描绘,在脑中勾画出各种人物、情形、环境,并设身处地体验作者的处境和思想感情、内心活动。这其实就是想象的过程,学生通过多次练习,不断地丰富、拓展、补充诗文中的艺术形象,其想象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同时也能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2.发挥创造性
  想象与创造是不可侵害的,当学生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时,其创造力就会得以发挥。因而,在诵读活动中,可采用多种方式诱发学生的创造性。如:诵、画、编、演。诵,即朗诵,早在古代就有“口诵歌乐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这是让学生通过立体的语声,活化诗作中的文学符号,让人直接感受美,是一个对诗作进行再创造的过程;画,是让学生用笔,颜料把诗作中的文学转化为图画的创作过程;编,是让学生根据诗文的文字,把它们创编为一个小品、一个故事;演,是让学生充当演员,把诗文的情节生动体现的一种创作过程。无论哪一种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要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活化诗文,再现诗文。
  3.塑造个性
  既然诵诗本身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那么,学生也可从这再创作的过程中塑造其独特的个性。古诗文的艺术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有雄浑的、典雅的、绮丽的、豪放的、含蓄的……不同的艺术风格塑造了不同的个性。学生在诵读中可将诗文进行归类,根据自己的特点挑选喜爱的类型。有的学生之所以喜欢诵读李白的诗,是因为喜欢那清丽洒脱的诗风,大多也想塑出柔中带刚的个性;有的学生在诵读中总爱挑选篇幅长、较难背的诗文,这是因为他们想给自己创造一些难度,考验自己在诵读中承受挫折的能力,这些人大多有着顽强的个性。由此看来,诵读古诗文的确能塑造学生的个性。
  三、从古诗文中育美德
  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美好的品德是指导行为的根据。而美好品德的形成有多种渠道。如果我们充分利用祖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受到传统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那将对培养学生品德起着意想不到的作用。
  国学家南怀瑾认为,诵读古诗文的意义不在于培养出多少个诗人,而在于使孩子们渐渐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懂得人生进入“文学”化的境界。这正体现了古诗文对学生人格发育所起的作用。然而,近几十年来,我们却忽略了这一文化宝藏,忽视了它对人文素质培养所起的作用。人文精神建设乃是立国之本。古老的《易经》中有一句至今犹值得我们沉思的名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导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对古诗文进行反复诵读,可以使他们受到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如“天下为公”的精神,“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读了《石灰吟》,可让我们体会到石灰的可贵之处;读了《明日歌》,可让我们清楚时间的宝贵,把握今天;读了《岳阳楼记》,可让我们在感受祖国壮美河山的同时,感受诗人的博大胸怀,这些不正是学生人格发育的营养剂吗?
  诵千古美文,承中华文明。犹记得江泽民同志于1997年11月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讲过的话:“中国在自己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让中华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中国人身上流淌吧,让二十一世纪的人们真正理解中华民族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9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