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本为本,合理重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谈丽萍

  教师认真研读教学用书,是备好课的基础。教材只是一种基本教学思路的预设,任何一部教材不管编排得多么好,理念有多么先进,都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教师、每个班级,所以再好的教材有时候也需要重组。于是我在重组数学教材方面作了一点尝试,我觉得应该从辩证的角度去分析思考。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自身特点,以核心知识点为主线,把各个分散的知识点重新组合在一起。
  一、链接生活现实――同一单元例题与练习间的重组
  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它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之一,如何化解难点?当时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认真阅读了教材:教科书安排了一个例2: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以及两道练一练,其中一题是鸡兔同笼问题,另一题是学生制作标本的问题。教科书选择了三道较为典型的实际问题。但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考虑到练一练的鸡兔同笼问题学生更加熟悉了解,学生更愿意去解决古老的数学问题,于是我把练一练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作为例题进行教学,而例题却作为练习,相互进行对调。该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如下:
  1.教师谈话,揭示课题。
  出示:你知道吗?“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它出自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有几何?你能算出这道题中的鸡兔各有多少只吗?
  师:同学们,你了解“鸡兔同笼”这个古老的数学问题吗?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解决“鸡兔同笼”的这个古老的数学问题。(板书:鸡兔同笼。)呈现例题。
  2.自主探究,掌握策略。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鸡兔同笼”的古老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答,同桌交流,教师巡视,选择学生上黑板板演。交流不同的方法并沟通方法间的联系。观察各种解答方法,找出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在画图法和列表法中寻找假设的因素,小结假设法。
  巩固练习时呈现题目: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独立解答。大多数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用假设法,因为数据较大用假设法较适宜。
  教师在教学中沟通生活,运用策略,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掌握所学知识。
  二、调整教材思路――同一单元例题与例题间的重组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精心设计课堂的教学过程,充分地相信学生,以学生为中心。
  例如: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在设计教案前,我认真仔细地阅读了教师教学用书,当时就考虑到教材安排的两个例题,例2比例1更贴近生活,更能让学生理解。于是我就设想先教例2,采用让学生自学探讨、自行实践,教师只是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相应的问题。
  教学例2时我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交流时,学生有用文字的办法,用画图表示的办法,用线段箭头表示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都描述了题目中事情的发展变化状况。通过描述,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原。然后我出示例1,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答,解答完后交流各自不同的方法。这样安排顺理成章,教师教得轻松了,不需要作过多反复累赘的讲解;学生学得有劲了,体现了主体性。这样真正体现了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变学会为会学,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减负增效”。
  三、顺应学生思维――不同单元例题与例题间的重组
  例如: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例3:六年级同学为准备国庆晚会做了三种颜色的绸花。黄花有50朵,红花比黄花多1/10,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这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与第六单元的例3:林阳小学去年有24个班级,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1/4。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属同类型。不过例3所求问题今年的班级数的对应分率,即今年班级数占去年的几分之几,题中没有直接告之,必须先求,相比较而言,比第三单元的例3稍微复杂一些。当时我就想,学生刚学完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何不乘热打铁,继续让其学习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呢?这样安排更能顺应学生的思维。于是我把这两个例题重组在一起进行教学。而且在教学后一个例题时,我完全改变了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留有足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自行研讨,自己学习。这样学生的心理和课务负担减轻了,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处理,不但直接显现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观念、教学基本功,而且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效。教师如果不能正确地处理教材,有效地选择教学内容,那后果将是教师教得辛辛苦苦,学生学得辛辛苦苦,收获却不大。由此看来,只有教师严格地、正确地把握教材,采用先进的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逐渐地让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地做到减负而又增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90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