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及其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丽媛

  1977 年Bandura 首次提出自我效能理论 (Self-efficacy Theory),作为社会认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较好地解释了人类认知和行为间的关系。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1],是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人们对组织和实施要达到指定操作目的的行动过程的能力判断称之为知觉到的自我效能,知觉到的自我效能的结果就是自我效能感[2]。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大学生学习能力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心理因素。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他们比任何时候都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重视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3]。本文就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及其影响自我效
  能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1.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与学生学业成就是相关的。尽管各种研究有所不同,但它们一致表明,自我效能与任务的完成和学业成就密切相关,相关系数从0.49到0.70不等。自我效能对学业任务的完成和学业成就有直接的影响,标准偏回归系数从0.349到0.545不等[4]。对学业成就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自我效能水平与其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程度更加显著[51],这说明自我效能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和决定了其学业成就。Liew[6]等在研究中对一年级学生进行了提高自我效能感的训练,发现学生在二、三年级时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及学业成绩得到了提高,其中对阅读成绩的正向影响尤为显著。John[7]的研究也证实,自我效能感能对学业成就的预测效力相当稳定。
  对我国护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护生的自我效能感与操作成绩关系密切,呈高度正相关,这说明自我效能感与其学习效果之间具有极其显著的相互影响的关系[8,9]。自我效能感高的护生往往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充满自信,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并注重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种积极的情绪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能力则持悲观的态度,他们缺乏自信,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感到焦虑和恐惧,降低了对自己的期望水平[9]。
  
  2.影响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因素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变化受以下四种信息源的影响,它们分别传递着一定的效能信息,影响个体的效能水平[1,10]。
  2.1直接经验。是个体的亲身经验,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力度最大。成功的经验可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增强个人对自身能力的预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或实践经历丰富的学生通过反复体验成功可发展起一种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失败的经验则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及对自己的预期。因此,发掘大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2.2替代性经验。是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感影响的关键之一是学习者与被观察者的一致性问题。通常,学习者是通过与被观察者的比较来评价自身效能的。榜样的力量,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效能预期,使他们从榜样中获得信心。榜样示范将会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尤其是同一水平示范者取得的成功,更会增强学习者的自我信念。
  2.3言语劝说。指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引导,通过改变人们的知识与态度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的一种方法。经常得到教师和周围同学更多的认同和赞扬的成绩好的学生,通过言语反馈在一定程度上能进一步强化自我效能感强度。自我效能感一旦建立,不断增强的自我效能感也会扩展到其它的情境中。
  2.4其他因素。包括心理和情绪状态、环境、他人的期望与支持、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个人性格、自控能力与类型、自尊水平、自信心、意志力等。当大学生处于消沉情绪时,他们会因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而降低自我效能感。社会、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对不同个体来说自我效能的影响程度不同。自身心理特点、性格气质的差异、成就动机的强弱、生活学习压力等都会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3.结语
  
  自我效能感作为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它和其他层次密切相关。自我效能感和其他自我意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学生人格发展的内在因素[11]。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能够促使自我意识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构建。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创造一个愉快轻松地学习环境,为学生设立近期目标或容易完成的目标并建立起合理的激励机制;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善于针对学生的错误,具体地提供帮助学生矫正错误的指导性意见,避免使用整体性的否定评价;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败并培养学生合理的自我评价能力,使其学会在自我比较和自我成长中自我锻炼、自我欣赏,从而形成充分的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意识和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Bandura,Albert.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M].New Jersery:prentice hall,1986:1.
  [2]张鼎昆,方俐洛,凌文铨.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1):39-43.
  [3]杨国欣.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与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26:75-76.
  [4]王振宏,刘萍.学习动机的自我理论与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9-93.
  [5]何东涛,王永跃,葛列众.学生自我效能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3,(4,5):162-165.
  [6]Liew,J.,McTigue,E.M.,Barrois,L.,&Hughes,J.N.Adaptive and effortful control and academic self-efficacy beliefs on achievement:A longitudinal study of 1st through 3rd graders.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08,23:515-526.
  [7]John,L.,Andrew,M.L.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2001,29:687-694.
  [8]刘丽丽,李秋洁,崔丹.临床实习护理本科生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护理研究,2007,21,(10A):2571.
  [9]刘爱梅,刘院斌,崔芙蓉等.自我效能感对不同性别护生操作技能成绩影响的研究.
  [10]Bandura,Albert. 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W H Fre-man,1997:1.
  [11]周勇,董奇.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30-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9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