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朗读心理障碍的表现成因和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 岚
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最主要的方式和方法,而朗读更是较高层次的言语能力的表现,通过朗读可以巩固认知成果,可以把无声的书面符号变成有声语言,可以把抽象静止的感情变为真实具体的感情,使文中的人和景物跃出纸面,读者可以毫无障碍地体味、感受、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通过朗读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沟通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培养正确而丰富的语感。更进一步说,朗读课文,美词佳句、精彩篇章常吟诵于口,语言文字承载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及种种文化积淀,都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人的头脑和心灵,人的修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因此根据大纲要求,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能很好地用普通话进行朗读,这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职责,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
当前的朗读教学由于种种的约束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冷门”,其中学生朗读心理障碍的产生是影响朗读的重要原因。形成学生朗读心理障碍的成因有如下表现形式。
(一)学生朗读的轻视性心理。
朗读者缺少应有的朗读热情和朗读积极性,这源于学生在心理上对朗读的重视性不够,认为朗读只是课堂教学的附加陪衬。于是学生就以各种理由推脱老师所委派的朗读任务,更有甚者,当着老师的面装得有模有样,老师一走便自由散漫,各干各的,形成典型的两面行为。
(二)学生朗读的胆怯性心理。
在课堂上不敢把声音放出来在众人面前大声朗读,教师多次越提醒声音反而越轻,这一现象源于学生的朗读基础不够扎实。有些学生从小普通话发音没学好,讲普通话时难免存在某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也没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所以需要在课堂上朗读时就找不准感觉,舌头感觉在打圈,在面对课文人物或场景时不仔细查究人物的心理、动作、细节等描写,所以也就不知道该用什么语气去读,读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表达各类情绪。不敢随便开口,就怕受人讽刺讥笑。因为不够自信,一旦朗读时出现了小差错,他们就会将自己的弱点无限放大,害怕朗读就不读,不读就越差,慢慢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三)学生朗读的被动性心理。
这来自于教师的影响,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有些教师普通话不标准,朗读水平不高,缺乏对文章应有的感悟力,当然读起来也就没有了感染力。教师都读不好,那么学生在朗读时也就读不好文章了。于是部分教师就对学生“横眉冷对”,指责学生的调皮。殊不知,这样更加深了学生对朗读的厌恶感,最终影响学生朗读心理。
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之下,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按时完成规定的教学指标,增加授课效率,就采取了重分析轻朗读的策略,有的干脆就以默读代替朗读。这样学生不喜欢朗读也就顺理成章了。
(四)学生朗读的差异性心理。
这类心理主要来自于某位学生朗读时其周周边同学所产生的心理。当教师指定学生朗读时,有些学生就开始等着看笑话般地听同学朗读:如果那位学生读起来很有感情,朗读时的轻、重、缓、急都把握得到位,这些同学就会形成“肉麻”的舆论导向;如果那位朗读学生因为朗读不到位,这类类似看客的同学就会起哄或者就直接对该同学进行嘲笑或揶揄。读好得不到表扬,读不到位要受到嘲笑,于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害怕因为朗读而成为被大家攻击的对象,最终导致对朗读丧失原本的兴趣。
(五)学生朗读的功利性心理。
这类心理与教师的功利心理直接挂钩。现在朗读比赛名目繁多,奖项设置也很诱人。当上级部门组织了朗诵比赛,教师就会对学生进行挑选、培养,然后参加比赛。然而在功利性的引导下,教师形成一种观念,参加比赛就要获奖,而只有学生获了奖才对评职有用。教师就往往选派那些朗读能力强,有获奖希望的学生参赛,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氛围下也不再愿意去培养其他学生。久而久之,其他学生就认为朗读不是自己的责任,对朗读失去了兴趣。
二
针对上述原因,要让学生克服朗读心理障碍,我认为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对策。
(一)教师要培养自我朗读意识,真切认识到朗读的积极作用。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还占有很大的比重。非考试要求的就一切从简,简化教育手段,简化教育形式,盲目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从长远来看这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有关教育应加大宣传力度,改变教师的应试观念,让教师知道综合素质的培养意义是深远的,最终改变学生对朗读的观念,让学生明白朗读不仅是把无声语言变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法,而且是用来表达情感、陶冶情操的艺术技巧和促进自己思想感情升华的有效途径。
(二)教师要注重自身基本功的训练,才能对学生产生榜样的作用。教师在上岗之前都进行了普通话水平测试,有了普通话测试做保障,在平日里也要进一步进行普通话的积极训练。在平时教授课文时,可考虑放弃用电子设备进行朗读,而采用教师自我朗读的方法。看见熟悉的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生更容易引起朗读兴趣,培养朗读爱好。
(三)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朗读兴趣,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朗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所以教师要用自身的言行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原来朗读不一定只是某些人的专利,我们也可以朗读得很好,从而唤起学生感受朗读美的渴望。
有了兴趣做铺垫,教师就需要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朗读给予积极的技巧指导。首先,教师可要求学生能读通顺,进而在听读教师朗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跟读。
其次,要积极对文章进行积极分析,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感觉器官,使他们领略到文章的美妙所在。如笔者在教授李清照的《如梦令》时就利用课余的时间给学生播放了有关李清照生活经历的纪录片,以期动用全方位的视听感受,化无声的语言符号为形象直观的场景演绎,自然地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进作者。
再次,让学生对文章展开适当的想象和联想,以情带动起朗读兴趣。于是笔者在诗歌《如梦令》教学中用形象思维把文字化为一幅意境活泼的图画:泠泠的溪水,红艳的藕花,娴静的女子……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色彩对比鲜明,令人回味无穷。
最后,在学生朗读中及时增加一些具体的技巧辅导。比如该在何时何地注意句中的逻辑停顿,该读出哪个字的重音可以体现文章的表达目的,该适当转变朗读速度可以体现文章的层次感等。同时也强调要根据文体来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记叙类的文章要读得亲切自然,有声有色,抑扬顿挫;说明类的文章则尽量要读得平实,缓和,注重停顿;议论类的文章语速不能太快,感情要稳重,语气要有力,语调要高昂,要带有激情,能鼓动起他人。
(四)教师要摒弃功利主义的思想倾向,以培养优秀的素质为目标,万不可以一己私利而放弃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素质培养;万不可为一己好处而忘记了教书育人的责任;万不可为一己短浅目光而耽误了民族的长远发展。
注重学生的朗读心理障碍,改变学生的朗读观念,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此以朗读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在朗读的方式展开对文本的自由对话。那么,教师的朗读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效率也会在朗读中逐步提高。关注学生朗读心理障碍,为学生创建绿色朗读空间是教师的责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98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