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 新理念 新感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田爱平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层出不穷。通过近几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本文作者对教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即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学思想的转化;教学方式的改进;信息技术的整合等。
  关键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新理念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层出不穷。特别是新一轮的课改,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改革天地,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我通过近几年学习有关“新课程”、“新理念”,并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一、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其前言部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并阐述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以为,对于开放而有活力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必须做到“神不散”,即继续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凸显语文课的特色和本质,而语文课的形式可以“散”。
  
  二、教师角色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表明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角色中解放了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体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智力发展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即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而且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三、教学思想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并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教怎样促进学呢?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检视和反省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必须牢记:教和讲的全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觉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如果一强调学法就忽视教法,一强调培养学生能力就放任自流,既不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又违反教学规律,是不可取的。
  
  四、教学方式
  
  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因违背学生的生理、认识、情感等特点而被遗弃,出于双方主观能动性调动的考虑,教师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一是横向的拓展。课文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包括中外名人、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种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又难以且不适于在课堂中全部解决,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拓展知识,解决疑问。二是纵向深入。学习语文有大量的方法,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掌握外,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在课外学习中尝试、发现。这就需要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方法。通过置疑、启疑,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置疑,即对学生的置疑分类处理,选取属于知识拓展、深化的问题“置而不答”,让学生在课外自信解决。启疑,即引导学生生疑。另外,还要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每节课上,教师都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对于课文内容、生活、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感情,都要用自己的语言、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旨在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对话”。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题,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题”。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教师应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别人的感情变成自己的感情,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的渗透带来的挑战。
  汉字键盘输入方法的出现,尤其是手写输入和语言输入等,对写字教学的要求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汉字输入可能越来越方便,但同时却又脱离汉字笔顺笔划及汉语拼音的规范性要求。
  
  2.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查找学习资料,自我准备。
  学生在开展某项学习任务之前,自己查阅资料,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成功,激发主动探索的动机。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这些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新时期课程改革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理念和要求,我们应当继续顺应时代改革的潮流,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新课程改革纲要,并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课程改革体系,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09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