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付全
摘要: 学生的变化源于心理环境的变化,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相辅相成的,充分利用好这一关系,对班级管理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心理环境纪律情感信念
所谓心理环境是指大脑中对人的活动发生影响的环境事实,即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实在有影响”这一原则认为:不管是人意识到的事件,还是没有意识到的事件,如果它们成为心理实在都可以影响人的行为。目前来自学习、社会及同学之间的压力,使学生不堪重负,再加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使有些学生的心理发生了不良变化,出现了所谓的“问题学生”、“难管分子”,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如何有效教育和转化这些学生便成了我们必须面对和力求解决的问题。
充分利用班集体,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在形成班级良好的心理环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组织纪律训练。正确合理的班级纪律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才环境。学生的心理环境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态度、道德品质行为、组织纪律、团结协作等方面表现出来,其中组织纪律尤为重要,因为纪律是不良行为的收敛剂,而且通过纪律对不良心态所体现出的行为的收敛,反过来影响心理环境,从而转变不良心理行为,矫正不良习惯,借以达到自知、自觉、自愿、自律的目的。
俄国哲学家赫尔岑曾说:“没有纪律就不会有平心静气的信念,也不会有服从,也不会有保护健康预防危险的方法了。”纪律是严肃的,它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它同时又属于道德范畴,需要自觉遵守。只有自觉的纪律才是铁的纪律,所以遵守纪律需要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因此,要和学生共同讨论制定一个他们认为是必须的,对自身发展又有好处的规则,使其既能自觉遵守,又不影响个性发展。开始宜少且易做到,逐渐增加,每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纪律遵守情况总结,以正面激励,治本为主。对违反纪律的学生,先让其自我反思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哪些危害,自己应该负哪些责任,今后该采取什么办法避免类似的违纪行为,让他们体会到“纪律是我们自己需要的,而不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束缚”,经过反复的纪律执行,他们就会认识到这一点。自觉纪律形成后,班级就会和谐有序,同学们就会有更好的自由空间,易于形成放松而又积极向上的心态环境。如果只靠班级的压力,老师的威严,家长的斥责,这样起作用的心理因素是学生的恐惧,结果易造成紧张、逃避、自卑的心态,形成过马路只看警察不看红灯的心理环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其次,在良好心理环境的形成过程中,需要有目的的管理和适时的调控。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人的潜能是无比优秀的,个体内部具有大量的有助于自我理解、更改其自我概念和自我行为的资源,倘若一旦能够提供某种明确的使人促进的心理气氛,那么这些资源就会被开发。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些学生:头脑灵活,但学习积极性不高,自由散漫,大错没有,小错不断,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习课时闲话连篇,最终发展成厌学,逃避老师和父母,甚至脱离班集体,成为所谓的“自由发展者”。在此变化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适时地提供明确的使人促进的心理气氛,就会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仔细观察发现,这类学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环境不太好,消极,无学习目标,不能自我管理,家庭教育要么简单粗暴,要么不闻不问,社会交往负面影响太多,以致学习失败而逃避亲情和老师,对他们批评说教效果不大,倘若能够帮助他们创造明确积极的环境便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首先我们要以朋友的姿态帮助他们深入分析自己的长处,并适时地创造环境让他们把优点发挥出来,以培养信心。同时积极和家长配合减少社会交往的不良影响。其次帮助他们训练自我控制能力。其实他们也知道有许多事情可做,但大脑就是不配合,不知不觉或很不情愿地任大脑闲思,任手不由自主地做些无聊的闲事,不自觉地成了消极俱乐部的成员。所以我们要帮助这些同学分析统计,每日生活中,做了哪些有效率的事,做了哪些毫无意义的事,自习课说了多少闲话,课堂听讲是否积极主动。明确地将有害的言、行、思和有用的言、行、思区别开来,有了区别,下意识和潜意识就会起作用,不知不觉对其加以控制。要求这些同学每天、每节课都要做认真诚实的书面统计,交给自己的监督人进行监督。此外,要求他们平时多说一些积极、果断、饱满真挚向上的语言,少说一些消极逃避的言语,在他们周围形成一个自知、自觉、明确向上的氛围。久而久之便能影响这部分同学的情感和意志,改变一些不良习惯和心态,走向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
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还需要老师真挚的情感投入。情感是形成良好心理环境的催化剂,同时也是维持良好心理环境的条件,而且情绪的表达和情感的沟通需要在情感氛围中感知、接受。所以老师应该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角色,应该具有驾驭情感的能力和恰当运用情感的艺术。我带过2004届一个叫闫冬的学生,在高二暑假开学后不久,我便发现他变化很大,本来有点内向的他变得更加不合群,显得心事很重,对班级事情充耳不闻,成绩一落千丈。同学开始孤立他,问其原因,他只说不想学习,正面教育几次都不起作用,后来他干脆把自己的座位从第三排搬到最后一排。我意识到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其心理环境出现了问题,于是我进行了家访,得知其父母在上学期末离婚。父亲的无情使家庭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兄妹三人只能靠病弱的母亲一人劳作维持生活,受此变故影响他便产生愤世、自卑、逃避的心理状态。我佯装不知,决定制造一下气氛,让他自己把情绪表达出来。我先在班级公开严厉批评了他,并决定让其回家反省,使其从心理上产生震动,认真面对这件事。第二天当他收拾东西,要离校的时候,我又把他带回了教室,在班级公开向他道歉,说明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对闫冬做出的处罚是错误的,并亲自把他的座位从最后一排搬回了第三排,这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后来每次活动课,只要有空,我就把他叫出来一起活动,并明确表示愿意交他这个朋友,如果他接受可以把自己的心里话通过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大约在第三个星期的一个下午,我终于收到了闫冬的心理表白《知命而不任命》,并鼓励他在班级里大胆朗读。同学们听后很感动,闫冬也走出了自闭的第一步,体会到了班集体的温暖,恢复了自信,慢慢地形成了饱满、积极、向上的心态,最后高三毕业跨入了大学校门,全家为之自豪。
总之,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并把握以上三点,就会促使学生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14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