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导入历史新课的联想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丽

  一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讲课时,都是用教过的旧知识去复习提问、探讨导入新知。如果学生对历史不太感兴趣,就很难引起高度重视。正像一首曲子,优美的前奏固然能震撼我们的心灵,起到令人愉悦的作用,但对于不会或不能欣赏的人来说却是毫无用处。因此导入新课不容轻视,教师对这一过程巧妙处理,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注意力很快转入课堂。
  请看下面两个导入新课的例子。例一:“我给大家朗读一首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同学们知道这是描写的什么事件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可以顺水推舟地引出红军长征的主题。例二:有教师要介绍美洲的灿烂文化,是先从马铃薯、西红柿谈起的。老师像话家常地说:“上海人把马铃薯叫做洋山芋,把西红柿就做番茄。你们知道这些农作物的名称上为什么被加上‘洋’、‘西’、‘番’字呢?”同学们很快猜出:“是不是这些东西从国外传过来的呢?”这样,古老而遥远的美洲历史就被引了出来。
  上面两位老师的新课开头,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他们反映:“挺新鲜,有情调。”“很亲切,与生活有关,对我们有吸引力。”“感觉各科知识是相连的,不枯燥了。”上面的两个例子是利用学生从其它学科所获得的知识,以及生活的经验与课本内容相连,起到了引“生”入胜的作用,而且紧扣教学的目的。导入新课的开场白至关重要。它在一节历史课中虽然只有几分钟、几句话,作用却很大。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引起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注意力,对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接下来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有着重要的意义。
  导入新课的方法是非常多的。在和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学生除了在历史课本上学到历史知识外,还通过政治、外语、音乐、美术、地理等学科,以及报刊杂志、文学作品、电影戏剧、媒体新闻等多种渠道获取知识。现在的学生生活接触面很广,各种知识和社会经验也比较丰富。因此,很多新课内容并不全“新”,它们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存在结合点。无论是中国的、世界的,还是古代的、现代的历史,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只要我们能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就能找到这个连接点。古人云:“寓教于乐。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乐者,心之动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
  
  教师怎么才能导入新课,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1.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导入必须针对教学任务和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引用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不能脱离主题。
  2.吸引性原则。中学生注意力时间不长,再加上课间休息的情绪惯性,教师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他们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必须找到他们懂得的知识或感兴趣的内容,激起学生的满足感和兴奋度。
  3.趣味性原则。要开启思维,诱发思考。教育家巴班斯基说:“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教师要在导入中让学生以新知发现者的愉快心情转化为稳定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
  4.灵活多变,新颖,不千篇一律。孟子说:“教也,多术也。”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因此不会是固定不变的模式,再加上教师的创造力也是无穷尽的,所以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选用哪一种方法,一般由教学内容所决定。如展示鸟巢和水立方的图片,可以引出奥运会的由来,讲述古代希腊的历史和神话故事;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通过听歌导入改革开放,等等。
  5.教师通过接触学生,了解他们所学到的各科知识,以及学生在特殊年龄段关注的问题和爱好等,使各科知识形成一张交错的网。教师要放开思维,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善于在启发学生兴趣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上下功夫,善于发现各科知识与历史的相通之处。
  
  三
  
  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发现与传统方法相比,跨学科的导入法具有更明显的时效性。
  1.令对历史学科没有兴趣的学生产生好奇,激起求知欲,扭转“历史等于死记硬背”的概念,改变呆板、陈旧的教学课堂,有利于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开展。
  2.引导学生用已经会的其它学科知识去思考,可以开启思维,拓宽视野。教师可以较快地发现学生擅长的学科,激发他们的兴奋感和满足感。教师更加具有亲和力,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3.有利于教师多角度、多层次、宽领域地展现历史面貌。历史知识包罗万象,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对各学科的辐射,更好地体现历史精髓与存在价值。
  牛顿说:“我之所以看得高,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互为基础、相辅相成的。现在对学生历史知识的考查,已经变成了政、史、地的综合测试,于是历史知识与当今的热点、民生、国际密切结合,融为一体,成为试卷的重要考点。所以我们不但要善于联想,而且要启发学生学会联想,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这样,我们不仅可以激活课堂,而且可以教会学生掌握一个重要的方法――联想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19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