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其红

  摘要: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和非预定性的因素,它们无法预料。“节外生枝”时有发生,教师该如何灵活、巧妙地应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应对,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课堂突发事件教师
  
  《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教育下,教师只是教授知识、解答问题的人,不苟言笑。其实,在新时期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解答者,还应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要努力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弘扬,从简单地传递知识变为多角度、多维度地激励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培养能力,促进智慧的发展。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课堂教学是这个“学习共同体”的主要实现场所。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和非预定性的因素,它们无法预料。“节外生枝”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一束火花,稍纵即逝,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正是对教师心理承受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的考验。如果问题化解得灵活、巧妙,教师不仅能迅速摆脱窘境,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而且会得到学生的敬佩;反之则犹如掉进了泥潭,教师不但教学任务完不成,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会大打折扣[1]。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素质及个性修养的全面考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遇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智慧,灵活机敏地处理一些事件,幽默含蓄地扭转尴尬局面。教师如何有效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根据教学经验的积累与他人经验的借鉴,笔者提出了几点想法。
  
  一、注重日常扎实的修炼
  
  教师充分备课,挖掘教学领域中教材、教法、教学语言、教学形式中包含的情感内涵,利用这一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创设出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才能在讲授中条理清晰,顺理成章。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艺术的课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这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表现出的综合素养。教学智慧是一种内涵十分丰富、综合性极强的教学心智技能,从根本上说它离不开教师的综合人文素养,而正确的教育理念、浓厚的专业兴趣、浓厚的学识积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等是构成教学智慧的要素。这种素养的养成需要三点:第一,教师理解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内涵。将原有的仅重视从教学科学性角度研究教学规律的做法,转变成为对教学人文性、艺术性的把握。教师应该把教师培训中的系统理论学习和个人经验反思有效地结合起来。第二,重视教师的实践缄默知识。英国思想家波兰尼在研究科学知识及其性质的过程中,提出了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并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有关我们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2]缄默知识是教师整个教育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智慧表现的基础。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生活中存在大量缄默知识,必须有意识地提高这种知识在自己教学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即在教学缄默知识的积累中蕴藏教学智慧,在教学智慧的表现中积累缄默知识。缄默知识的唯一来源就是实践和体悟,它是一种专属于个人的积累,是一种很“自私”的、别人无法获得的、也无法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知识。第三,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目前“教师即研究者”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同义语,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同时从事教育教学研究这一观点已得到普遍的强调。教师要研究教学工作,使自己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别人无法取代的专业人员。教师不仅要成为研究者,成为自觉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者,而且要成为自己教学生活的反思者与教学经验的总结者。这样,教学智慧就自然而然地在教师的教学生活过程中孕育,而且随着理论水平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会主动积极地成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3]。教师只有依靠艰辛的积累和创造,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使在面对课堂教学中各种“意外的生成”时做到游刃有余。
  
  二、尊重、关爱学生,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师爱是师魂。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很重要的是体现在热爱学生上。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才能建立起“尊师爱生”的融洽关系。现在的青少年有几个突出的特点:丰富的知识面,倔强的性格,强烈的独立要求,过早的成熟。据有关心理学家分析,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自尊意识,他们大部分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都希望得到尊重。心理学上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有自尊感的人,他也是最善于矫正自己行为的人。所以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教师如果尊重学生,不任意践踏学生的自尊心,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能让他们自己矫正错误,停止在课堂上不该有的行为。“尊重是相互的”,教师在课堂上处理突发事件时尊重了学生,那么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会尊重教师,从而达到一种师生和谐、问题解决的双重效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直面教学中学生存在的起点不齐和个性差异的现状,并理解这个现状,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因素的存在,才使教学工作也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必须承认的是,起点不齐的现象在过去、现在及将来一直存在,并且是无法消除的。因此,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教学适应学生起点的不齐。学生除能力水平和学习经验上的起点不齐外,还存在个性特征上的差异。即便起点相同的学生,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也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和兴趣点。因此,针对客观存在的学生起点不齐和个性差异的情况,教师要因材施教,在平等对待每位学生的基础上,有区别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不同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的特殊要求[4]。教师应以爱为出发点,以真诚、宽容、理解为基础,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根本,时刻关注学生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为学生保留成长的空间,保护学生身上那些脆弱的东西。
  
  三、运用灵活多变的处理方式,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
  
  面对课堂的突然事件,教师首先要做到的是自控,力戒愤怒,避免矛盾的激化。教师不要轻易认定学生是故意捣乱,更不要动不动发脾气,采取简单化地呵斥、赶出教室之类的处理办法,否则不仅影响课堂气氛、师生情绪,而且对教育教学效果也有直接的负面影响。反之,如能处理得当,教师就等于架设了一座师生沟通思想和联络感情的桥梁。利用这个桥梁,教师就能积极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学生也会信赖和尊重老师,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不断自觉地增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的能力[5]。对于突发事件处理,笔者认为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方法和经验,例如,利用因势利导法巧妙地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潜移默化地缓解尴尬的局面,调动课堂气氛;利用共同探究法来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一些创新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使用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实际上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要把握住三点原则:一是迅速解决,课堂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教师处理时应该本着迅速解决的原则,尽快平息事件,恢复正常课堂教学秩序,待到课后再去深究有无必要作进一步的调查和处理;二是无论采用何种态度、何种行为处理突发事件,教师都应以教育学生而非惩罚学生为宗旨;三是突发事件的处理需要掌握策略和技巧,做到因势利导,让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危机转化为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良机。
  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经历应进行深刻的反思,尤其是对那些活生生的教育案例的反思。教学反思就是及时地总结和记录教学中的得与失,理性地加以思考,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它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师自我思维和再学习的一种有益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通过反思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明确在教学的过程中自己如何当好教师的角色。教师只有反思自己,才能更好地研究学生,才能更好地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才能超越自己,不断进步。
  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事件无法避免,因此教师应具备动态处理教学过程的智慧和艺术,能顺势而为,使突发事件成为有效学习的突破口,使探究自然发生,从而生成富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雷玲.名师教学机智例谈・数学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2]Polanyi M.The Study of Man[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57.12.
  [3]王鉴.教学智慧:内涵特点与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2006.06.
  [4]廖茂忠.教学公平论[J].现代教育论丛,2002,(1):34.
  [5]耿贵.一次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与反思[J].中国教师报,200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33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