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预习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苹
摘要: 依据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对教师的要求,在课堂教学前,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阐述了英语教学中的预习方法。
关键词: 英语教学预习预习方法
根据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多样。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和参与。5.注重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6.开发课程资源,开拓学用渠道。《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教学时始终面向每一个学生,多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尽量营造愉快、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或自主参与活动中习得语言。那么,给予学生的预习任务则必不可少。
何谓预习?即学生预先自学将要讲授的功课。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还没有讲授的新课程之前进行自学。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预习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上课的效果。通过预习,学生在对新内容有初步概念的基础上,再带着问题去听、去思考。无论在听课中还是在做阅读中,带着问题去进行的效果是最佳的。这是因为,预习能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在预习中发现了问题,学生会有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动力,从心理上产生了需要,激发起探究热情,进而真正地主动去求知、去体验。这就是要让学生处于“愤”和“悱”时去学习,这时的学习最具有针对性,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具有心理需求上的强迫性,它促使我们迫不及待地弄清并解决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另外,学生在听之前有心理准备,不致于因为突然而感到紧张,感到无所适从,影响了听力的理解,也影响了上课的心情和效率,甚至影响学习的兴趣。
由于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课型不一,教学路子与方法的各异,预习的方法必然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一般的预习方法
1.朗读识记方式
这是预习的最普通的方式。在英语教学中,它只需要学生在课前反复拼读,从而熟悉所学生词,通过多次试读能流畅朗读所学句型和课文并能初步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由于它的要求较低,学生容易习惯并接受这种预习方式。
2.准备材料方式
预习所准备的材料可以是句型操练需要的语言材料,可以是会话练习所需要的话题材料,也可以是交流所需要的道具材料,还可以是讨论所需要的对某个问题的意见、主张、看法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除了熟悉所学新课内容外,还可以在准备材料之时激发起兴趣。某种程度上也使教师方便教学。
3.问题发现方式
教师可以把新课中相关内容和有关旧知识通过预习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做题可思考问题,进而发现问题,并为上新课做好准备。教师通过对预习题的检查也可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教学时也可更显重点。
4.分组讨论方式
这种方式涉及预习的组织形式。分组讨论的好处在于能够促进形成同学间的交流气氛,有利于教师进行分层教学,缩小两级分化的状态。而且学生在讨论中可以学到团队精神、共同发展的理念,特别是学优生可以帮助学困生,那些胆小、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也可以得到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必须指出的是,每次预习并非只用一种方法,而可能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另外,不同的课型需要有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预习,每个课时的预习都有不同,不同教法的要求也有差异。
二、不同教法下的预习方法
1.归纳方式
其普遍用于复习课,特别是阶段复习和期中、期末总复习课。教师可以根据复习课的内容让学生在课下事先对已学知识进行初步归纳,然后在课上指导学生进行全面的总结。例如,让学生归纳:字母组合发音的异同、同义和反义词、动词的搭配、词组用法的异同、某些语法项目的用法、一些句型的不同表达法,以及同一体裁书面表达的写作特点,等等。这有利于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得更全面、更牢固。
2.听说训练方式
它主要在于加强听说训练,在初中阶段应尽量地采用。对于初学者而言,这种预习可以侧重于模仿练习,如字母、音标的读音,单词的拼读、连读、失去爆破、升降调、意群及停顿等练习;可以听磁带盒和光盘的录音。在课文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前听课文录音,也可以跟录音反复朗读,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还可以增强语感。在听力课堂教学前,教师可让学生先了解所学内容,根据内容听所学材料。
3.理解方式
这种预习适合于学生进入了较长课文的学习阶段。阅读理解可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前者侧重于课文本身包含的具体材料,如人物、时间、地点、事实及数据等具体信息的提取;后者要求读者对具体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甚至推理、想象来完成。新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两课时的Reading,我认为第一课时的预习任务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体现表层理解的预习题,让学生对所学课文有初步的了解;而上第二课时就可以采取深层理解的预习方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然而,学生的预习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如果离开了教师的引导,往往是零散的、没有明确目的的、不规范的,取得的效果也是较低的。因此,我认为当前的英语教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究固然重要,而抓好学生规范性的预习,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也是尤为必要和迫切的。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就能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总之,教师应在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把预习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指导学生预习,使预习的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
参考文献:
[1]周锦绣.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2]张鑫友.语言学教程[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
[3]程可拉.初中英语校本培训指导手册[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
[4]张乐天.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
[5]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33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