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自主探究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刚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自我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亲身感受、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空,使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主动构建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自主探究应该成为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让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根、萌芽、开花、结果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生探究之根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对客观事物选择的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探究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使他们在新事物的刺激下,不断产生尝试、探究创新的愿望,并积极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来,专心致志地学习、探究。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笔者用谈话的形式导入:“你们去超市买过东西吗?买东西需要什么?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然后笔者出示超市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有哪些商品,分别需要多少钱。笔者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继续引导探究:今天超市推出一款特价商品:“一只1元2角的小猪储蓄罐,你该怎样付钱?请你试着拿一拿、试一试付钱。”笔者再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就更浓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实践证明,要使学生的“学”处于最佳状态,教师就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以情激情、以趣激情、以疑引思、以知诱学,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愿望,引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和追求,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学科的学习。
  
  二、“激活思维”――萌探究之芽
  
  “数学充满着矛盾”,已知与未知、现实与需求、正确与错误……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交替不时地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可利用和制造这些矛盾冲突,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良好的问题意识,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之中。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是创造的种子。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品质。如,笔者在教学“认识位置(左右)”时提问:“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左和右?”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进行交流和讨论,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类似情况(如走楼梯等),为学生提供了质疑的机会,充分地挖掘了教学内在的创新因素,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了初步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善于拓展,合理猜想。
  数学问题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究和创造的心理态势,对数学的本质产生新的领悟,进而生动活泼地参与“做数学”的过程,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有效的发展。例如,在学生学完了分数应用题后,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修路队修一条长60千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3,第二天修了余下的1/2,还剩下多少千米没有修?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了六种不同的解法,由此可见通过各种思路解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应变力和灵活性。
  如在教学“数一数”时,笔者出示了一堆草莓,让学生猜一猜一共有多少个草莓。由于草莓排列杂乱无章,个数又比较多,这时学生的猜测是盲目的。笔者接着引导学生先圈出10个,再估一估。这时,学生的猜测有了依据,最后通过数一数验证了自己估计的结果。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情境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猜想和验证,更能激起其探究欲望,思维会更有深度。
  
  三、“实验操作”――开探究之花
  
  “智慧出于指尖上”。思维首先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具有自主探究意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就必须加强操作力度,充分发挥实践操作的作用,放手让学生动手,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究活动。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笔者给每一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准备了一套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各若干个),然后我引导学生搭一搭、分一分、认一认、摸一摸。学生在这些实践操作活动中经历了直观认识几何形体的过程,感受了四种形体的主要特点,享受到了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初步的空间观念。这种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不仅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联系生活”――结探究之果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后,笔者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一个圆,有的想到全班围成一个圈画一个圆。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这个实际问题。
  再如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运算”一课时,笔者提出了如下问题:“老师有一张百元大钞和45元零用钱,买了一件98元的上衣后,还剩下多少钱?怎样列式?”学生在想一想后便能回答:“145-98=145-100+2=47元”我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了“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笔者引导学生理解“165-97、276+98、739-102”等习题,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参与发现和探究知识的过程是非常必要的,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不遗余力地努力让自主探究成为实施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让它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39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