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晓岩
摘要: 本文针对高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对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职业技术课,具有涉及知识面广、工程施工方法多、理论跨度大、学科实践性强、综合性强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理论基础弱、接触施工现场的机会有限、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导致学习效果不够理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步伐的逐渐加大,传统的教学方法面临着空前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建筑施工技术》的教学现状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长期以来采用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参观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随着施工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近几年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的定位和社会对毕业生能力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这种教学模式逐渐显现出一些弊端,诸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教学效果不明显等。
1.1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建筑施工技术》教材内容没有准确定位于高职院校本身特有的现实地位,即培养职业能力,没有反映地域特色,因为高职学生就业一般局限于本省或邻省地域;同时多数教材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体系,缺乏系统经典的实践案例;在章节知识点的衔接与整合方面没有充分发挥案例本身应有的作用;反映“四新成果”(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内容不多,如建设部推广的十项新技术中的“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新技术”、“建筑防水新技术”、“建筑节能和环保应用新技术”等在教学大纲中未得到体现,在教材中也很少介绍;因编辑、出版、发行等原因,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所以造成教材相对陈旧过时,一些已经逐渐淘汰的技术还占有大量篇幅,而一些已经成熟且应用广泛的技术却在教材中反映不够。
1.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不合理,理论与实践脱节。
现有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之间缺少互动,教学方式单一,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课程设计、实训教学没有紧密结合实际工程或与实际脱节,最直接的体现是课程设计中生搬硬套教材上的内容,或是毕业设计中直接照搬照抄实际工程的施工方案。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尝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各种形式展现施工现场实景,引入工程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1.3教学体系和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实习基地少,实训时间短。
《建筑施工技术》教材章节之间相互独立、内容跨度大,且多媒体课件、视频、工程案例等教学资源又不完整,相互之间缺少联系。而课程学时的压缩、场地条件的局限等因素也制约了课程教学效果的改善,影响了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后续环节的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实习经费短缺,造成校内实训基地不完备;许多施工企业出于经济效益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考虑,不太愿意接收实习生,从而造成校外实习基地相对较少,学生实际从事施工实训的时间不足、缺乏实际操作技能、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导致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仍然没有很好地掌握施工技术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2.《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2.1加强教材建设,精选教学内容。
针对教材内容滞后于工程实践的实际情况,教师应及时补充和完善教材内容,增加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不断更新的国家、地方标准、规范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针对高职学生生源质量相对不高、理论基础弱,就业领域偏重于施工、监理等现场工作的特点,教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减少理论分析、计算的内容,减少不常用的工艺介绍,增加常见的、典型的工程实践案例,并通过对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教学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可组织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编写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为载
体的校本教材。
2.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基本上还以“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难以满足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教学方式方法亟待改进。
2.2.1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将典型工程的施工工艺和关键工序拍摄成各种图片、录像,并加入解说编辑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结合课堂内容给学生进行演示和讲解[2]。教师可利用Flash等专业软件将部分工程的施工过程和工艺制作成动画在课堂上演示,从而既直观地传授专业知识,又活跃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在校园网上设置学习课件、习题及答案、讨论交流功能,供学生自学,完成教学信息的双向传递。
2.2.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法、开放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3]。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教师按照讲授单元对课程进行划分,每一单元又分为若干项目,再根据项目提出任务,由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开展必要的调研活动,并归纳总结,进行答辩,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点评。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明显表现出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从而有效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3转变教学环境,加强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课堂与实训基地、施工现场相结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为此与建筑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办学机制尤为重要[4]。高职院校为施工单位培训工程技术人员,施工单位接受学生和教师到现场实习,并指定专人负责指导,通过互利互惠的合作办学模式促进实习质量的提高。
首先是“请进来”,聘请经验丰富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知名的专家学者走进课堂授课、举办讲座,内容主要针对工程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和现代建筑施工中的最新知识,因为有些问题学生毕业之后就可能遇到。
其次是“走出去”,带学生走出教室到实训基地,对照实物讲解;并通过砌砖、抹灰、钢筋绑扎及工种质量验收等实际操作,实践“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育人理念,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如我院新校区建设使得学生有机会对工程基础施工到竣工的全过程进行了解,为此,教师可额外增加校内工地教学环节,每隔1―2周安排一次现场教学,实时跟踪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使得在课堂上难以表述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易于学生掌握。
2.4改革课程设计内容,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组织教师每学期对实习指导书和课程设计指导书进行讨论和修改,使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为了防止所作设计大同小异、互相抄袭严重等现象,可安排每组学生4―6人,每个学生负责1―2个分部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然后通过组内讨论和修改形成最终的完整方案。学生通过每人负责一部分设计,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2.5理论和实践结合,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要求任课老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施工实践经验。高职学院应根据学科发展规划和教师进修计划,定期选派教师进修,有针对性地选派年轻教师到施工现场进行至少一年的锻炼,定期组织教师到工地现场观摩,定期聘请具有相当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施工方面的专题讲座,同时鼓励教师进行社会兼职,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结语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应按照新的职业教育理念进行,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从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课程内容、教材、教学法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确保课程诸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和课程系统功能的最佳,取得良好的改革成效。这就要求专业教师长期不懈地坚持,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吴洁,刘瑾瑜.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立体化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5):87-88.
[2]刘孟良.利用多媒体辅助高职《建筑施工技术》教学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4):143-144.
[3]吕秀娟,陈武新.多种教学方法在《建筑施工技术》课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建材,2008,(1):14-15.
[4]田道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9卷)[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43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