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汉英语言文化的暗合与大学英语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晓丽

  摘要: 从语用的角度来看,文化教学应渗透到语言教学的各个阶段。找到汉英语言文化的暗合之处,既能帮助教师轻松应对文化教学,又能帮助学生把握语言的文化内涵并提高其交际能力。本文从带有较强文化色彩的谚语、颜色词和隐喻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汉英语言文化的暗合大学英语教学谚语颜色词隐喻
  
  在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真正让学生感到困难的已不单单是拼写、发音和语法的正确。随着社会对跨文化交际的需求愈加深入,在实际的交际中能否准确恰当地使用英语成为了一个更加困扰学生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就能使语言知识“活”起来,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用能力,进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毋庸置疑,从语用的角度来看,文化教学应渗透到语言教学的各个阶段。但同时这也是对教师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文化是无处不在的。即便是在最简单的日常交际中都渗透着大量的文化因素。而各类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言素材。可以说,文化教学是极其繁琐、深不可测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对语言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自身语言交际能力,进而才能将文化因素与教学相结合。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人类在历史、情感等“共有的非文化知识”方面具有共通性,并且人类本身和其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如地理、气候等,也存在着相似性。从而,各种文化之间除了差异性还有着较多共性。此外,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日趋频繁。因而,掌握汉英语言文化的暗合,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将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由于篇幅有限,仅从带有较强文化色彩的谚语、颜色词和隐喻这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汉英谚语在文化内涵上的暗合
  
  谚语是人民大众在上百年的劳动和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社会观念和生活态度等诸多方面。尽管英汉两个民族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但是它们仍然含有大量的意义相同和相近的日常生活谚语。这表明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经历,从而形成对自然现象和客观事实的共识。因此,英汉两种谚语都会采用相同的修辞格,如明喻、暗喻和双关。尽管不同的民族选用不同的本体和喻体,但是它们表达的是相同或相似的喻义。
  
  (一)明喻和暗喻
  在英汉谚语中有很多这样的类比,但是二者的相似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以相同或相似的本体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喻意。例如:“滴水穿石。(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这条谚语,汉语表达的意思和英语是对应的。这表明英汉两族人民在相同的经历中得出了相同的推论,即“凡事需要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2.以不同的本体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喻义。例如:“无风不起浪。(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the fire.)”在此谚语中,汉语采用“风”和“浪”作本体,而英语采用“烟”和“火”作本体,但是它们表达的喻义相同,即“凡事必有根源”。
  
  (二)双关
  双关是使用有多重含义的同一单词或使用有相同发音的不同单词表达相关含义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分为同义双关和同音双关两种。
  1.同义双关
  例如:If we don’t hang together,we shall hang separately.(如果我们不紧紧团结在一起,那就会被一个个绞死。)这条英语谚语中“hang”这个单词有两重含义“悬挂”和“绞死”,这样的谚语引人深思。
  汉语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谚语,例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在这条谚语中,“苦”有两重含义,一是指黄连之苦,二是指一个人内心的痛苦。
  2.同音双关
  例如,On Sunday they pray for you and on Monday they prey on you.(今天为你祈祷,明天对你敲诈。)在这条谚语中,单词“pray”和“prey”有着相同的发音,但是有着不同的含义。因此智慧的人们用这样简练的句子表达复杂的含义。
  汉语也有这样的谚语,例如:“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在汉语中,“发”和“法”有着相同的发音,却是两个意义完全不同的词。
  自此,通过对英汉两种谚语语义的相似性比较,我们了解到谚语作为两种语言中相似的表达形式使英汉语言的正确交际成为可能。
  
  二、汉英颜色词在文化内涵上的暗合
  
  在所有语言中,颜色词都具有极为丰富的意义。汉英颜色词不仅意义丰富,应用范围也相当广泛。从英汉两个民族对颜色的感受来说,对基本颜色的概念是比较一致的。基本颜色词是指那些本来就可以表达事物色彩的颜色词。英语和汉语对基本颜色词的分类差别不大,汉语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英语中有red,white,black,green,yellow,blue,purple,gray,brown。此处,选取在文化内涵方面最具相似性的红色和黑色为例。
  
  1.汉语中“红”最主要的象征意义是喜庆、成功。比如:人们把热闹、兴旺叫做“红火”;形容繁华、热闹的地方
  叫“红尘”;“大红灯笼高高挂”暗指“欢乐、喜庆”。同样,古典名著《红楼梦》虽是悲剧,但“红楼”的喻义却是繁华、快乐。
  像汉语一样,英语中“红”也可作抽象化的引申,喻指与红色紧密相连的事物属性。如to paint the town red中的“red”指狂欢喜庆,但蕴含喧闹意味;又如red carpet treatment表示“the kind of courtesy or deference shown to persons of high station”,是由“red carpet”这一具体形象来表达它所代表的事物属性:隆重,高贵。
  
  2.黑色(black)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文化中的联系意义大致相同。
  在中国人的传统心理上总把黑色与“坏,不好,黑暗,邪恶,奸诈”等联系在一起。如在汉语中“黑帮,黑道,黑话”常指匪帮、匪盗的行径,以及他们所说的语言。在早期白话小说中的“黑店”常使人联想到“杀人劫货的客店”。而英语中,人们对“黑”所产生的联想与汉语差不多,black表示“不幸,灾难,厌恶,愤怒,阴沉”等意义。比如,black sheep(败家子,害群之马);开学第一天,学生称为black Monday(黑色星期一)等。甚至于有的在意义和形式上都完全对等,比如:black market(黑市,指非法交易),black hand(黑手党),black hearted(黑心肠的)等。
  当然,不同的民族由于受自然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民族审美心理及认识情感的影响,对颜色的观感不尽相同,对同一颜色有时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从而使同一颜色词在不同的民族形成不同的象征意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提醒学生注意。
  
  三、汉英隐喻修辞在文化内涵上的暗合
  
  由于人类自身和其生存环境存在着很多共性,所以汉英语言中隐喻的喻体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在原始社会人类的思维中,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类从原始社会起对世界的描述和认识就不可避免地要借用人本身或人类活动的有关词语。英语词汇中有:the mouth of river,the tongue of fire,the lip of a bowl,the teeth of a saw,the leg of a table等。汉语中对应的有:“河口”、“火舌”、“碗边”、“锯齿”、“桌腿”等。
  世界各民族对许多动物形象及其喻义往往也会出现一致的认知或相似的联想,造成英汉语言文化中一些动物喻体语用含义的偶合或相似形象。例如:a bird’s-eye view(鸟瞰),as grace as a swan(优雅若天鹅),as stupid as a donkey(笨得像头驴)等。由此可见,在英语和汉语中许多动物词汇的喻义基本相似,甚至是完全对等的。
  此外,人类除了使用语言描述认知的世界外,还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看法。人类的许多行为本身具有相当程度的相似性,因此这种概念隐喻思维模式具有普遍性。例如在英语和汉语中,“Argument is war.”,“辩论是战争”都属于隐喻。在辩论中通常有对立的双方,如同在战争中一样。其中一方会“赢(win)”,“攻击(attack)”,“击毁(demolish)”,“击败(wipe out)”,“击溃(shoot down)”另一方。
  所有的隐喻都是从一种所指意义中被抽象出来的,并把被抽象出来的特点归属到另一种所指意义上去,目的是为了阐释或是使意义生动。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文化的认知。了解这种相似性,必然对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大有益处。
  
  四、结语
  
  在实际的语言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必定要面对文化教学这一难题。面对纷繁的文化现象,找到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共通之处,对于帮助学生增加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提高其交际能力,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骆世平.英语谚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顾嘉祖主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化中的隐蔽文化[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44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