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也谈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素琴

  摘要: 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问题情境、活动环境和语言环境三方面作了分析。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学习情境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其本质在于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现积极化的状态。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1]。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2]。在课堂上,学生只有感兴趣才愿意学,才认真学、主动学,进而才能真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更需要依赖兴趣。“文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为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教师就得做到“胸有境,入境始与亲”[3],即要把学生带入教学的情境中,实行情境教学。教师要依循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层层设疑、环环紧扣,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等各种情感融为一体。教师要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不断激发起新的学习欲望,从而以热情、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为学患无疑,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4]。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师生一问一答,学生的思路局限在教师设定的框框内,处于被动状态,学生不能体现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依赖、顺从思想,缺乏质疑问难的精神,思维也将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旺盛等特点,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并不断地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在讲《比例尺》一课时,我在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学生尽管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我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我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才准确。”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在这里,我没有上来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楼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知道了比例尺的来龙去脉,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这样学生就把数学学习当成了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和一种渴望。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特征》时,我先引导学生举出几个3的倍数,然后把这些数的个位、十位和百位上的数字不断交换位置,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惊奇地发现它们都是3的倍数。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学生感到十分迷惑,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学习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努力创设活动环境
  
  知识不应是通过教师的单方面传授获得的,而应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利用必要的材料,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意义上的建构而主动获得的。因此我们应对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进行改革,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设置活动情境,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的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证明:一些数学概念的建立、计算公式的概括,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解,其结果事倍功半。教师只有充分设置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领会概念的实质,掌握知识的要点,才能使难点得以突破,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同的特征,对于任何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起他们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巧板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在活动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意识。又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以后,我问学生:“取一根16厘米长细绳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根据已学得的知识讨论得出:16厘米就是所要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周长/2就是长方形的一个长与一个宽之和。然后我让学生借助钉子板实际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再如“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我准备了几组形状不一的三角形纸片,让学生分组进行剪、拼、移等活动。学生自己动手随意摆弄,并在充分地摆弄之后,自己归纳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整个学习过程我只作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得到了保持和发展,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不仅学会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理解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且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实践操作中学生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最终掌握了新知识。
  
  三、努力创设语言环境
  
  “抽象思维是用抽象概念来进行的,抽象概念存在于词中。抽象思维的进行和最后结果都必须以语词作为它的承担者”。[5]小组间相互讨论、交流能让学生集思广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讨论,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有利于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进而产生独特的见解,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论一论,议一议”的情境。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学习,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少到知多,由仅仅发展认知水平到发展语言表达和分析推理能力,从而真正落实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的知识形成过程。
  学习《角的认识》一课,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条边长短有关”的错误。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认识,我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在电脑屏幕上出示一组两个角度数相等而边长不等和两个角的两条边长相等而度数不相等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结果有70%的学生非常肯定地得出“边长的角大”这一错误判定。此时,我并没有立即否定,而是让学生以四人一组一起讨论,学生在一起通过画、比、量、议等多种方法验证,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时,为了使学生更进一步直观验证,展现认知过程,我利用电脑屏幕,显示一个高亮度的“角”,要求学生注意这个角的两条边变化时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目睹了角的两边慢慢地延伸而角的大小没有变化,通过讨论和观察明白了道理,理解了科学知识,培养了科学思维。
  教学情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手段引起学生积极情绪反应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时时引起小学生对数学的困惑、惊奇、疑问等认知矛盾,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进程始终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
  发展他们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61.
  [2]潘菽.教育心理学(第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P77.
  [3]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
  [4]陆九渊集,P472,482.
  [5]曹日昌.普遍心理学(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P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46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