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化学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素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陶洪天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学成果日新月异,越来越体现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创新对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取决于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化学教学首先应该努力培育适应社会的人。《化学》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确定了“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主题。教材的编写无论是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位置上,都重视初中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提供了丰富的与青少年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有关于化学史、化学成就方面的照片,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的科学、技术、社会等阅读内容,同时教材添加了许多“活动与探索”,这些正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素质基础。经过教学实践与反思,笔者有以下一些看法。
  1.以人为本,构建学生和谐发展的环境
  在课程的实施中,我们要始终坚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教学着眼点和目标,正确处理学生发展与学科体系、社会需求的关系,智能发展与知识传授的关系,智力品质发展与人格发展的关系,以及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把培养学生的个性、潜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作为目前课程实施中的关注重点。
  总之,化学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掌握必要的化学知识技能,使他们从特定角度了解科学过程,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科学技术素养,在探究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满足社会在公民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需要,并且使人类的化学经验精华得以向后代传递和发展。
  2.强化实验探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以其生动直观、现象新奇等特点激发、利用和培养起学生对化学实验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深厚的兴趣。而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是一种潜在的学习动机,它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不同于化学概念的抽象和化学原理的繁杂,它将化学现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思维进入兴奋状态。在实验探究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亲自参与,体验实验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如在《燃烧和灭火》这一课题的教学中,笔者提出问题: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灭火的原理是什么?然后鼓励学生大胆作出猜想和假设,利用身边的资源,收集资料,制订计划,再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发现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同时笔者明确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如: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以及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3.改进教学,实践课改理念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把握?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如何实施更有效、组织更合理?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如在原子的构成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没有将原子构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依据新课程后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作如下设计。
  原子奥秘的大致历程: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认为一切原子中都含有电子。1906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著名α粒子散射实验,即让一束平行的α射线穿过极薄的金箔。实验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大部分的α粒子能够沿着原来的方向穿过金箔,一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直线射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偏转,还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遇到某种坚实的东西被弹回。
  笔者通过上述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不仅帮助学生形成原子模型的表象,获得了知识,而且贯穿了学生分析能力、想象力的培养,消除了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端,促进了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二维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和有效达成。
  4.课外延伸,师生共同提高
  教师要善于开展教学研究,探索在新的环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从知识海洋中不停地吸取“营养“扩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而且要创造性地研究和运用知识信息。
  如在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课题后,笔者围绕下列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科学考察活动:本市水污染情况怎样?有无浪费水的现象?污染后的水对人和工农业生产有哪些危害?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源在哪里?怎样防止水污染?笔者要求学生走出教材,翻阅资料,上网查询;走出教室,走亲访友,互相交流;走出学校,深入社区,实地考察,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脚、动口、动脑的能力,而且使笔者受益匪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50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