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点滴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连续 赵建华

  在语文教学中,美育已被列为教学的目标之一。美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情感熏陶感染学生,净化学生的灵魂,丰富学生的感情。语文课恰恰就最具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形象诱导的特色。语文课本中百分之七十的课文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这些名家名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有很大的美学价值,这对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语言美、形象美、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情感美的美学教育十分有利。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必然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新课题。
  
  一、从分析语言、形象入手
  
  文学作品的美,蕴含在语言、形象之中。概念化、贴政治标签式的人物分析,味同嚼蜡。既然文学是语言艺术,就要从分析语言入手,感受跃动在形象中的作者的心灵,“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在情感的海洋中漫游。分析描绘自然美的语言,可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能感受到作者美的情思。《荷塘月色》恬淡优美,其“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表达了朱自清的内心追求。分析描写人情美的语言,可陶冶学生纯真高尚的情感。《荷花淀》的军民鱼水情,《纪念刘和珍君》的师生友谊情,及所有这类作品的阶级友爱情,皆为人间真情,如深谷泉流、清澈照人,感人至深。分析人物形象,可鉴赏到一个个或正面或反面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进而正确地认识所反映的时代、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揭示美的真谛,领略其巨大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如分析鲁迅塑造的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可知晓他们会成为举世闻名的典型就在于他们是“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是中国形形色色的“沉默的国民的魂灵”,使我们看到了造成愚昧无知胆小怕事的国民性的中国政治、经济、民族心理、传统思想、落后的生产方式。结合当今现实,可启迪学生思考深究今天“国人的灵魂”的问题。
  
  二、分析文章的结构,沿着作者的思路发掘美点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是作者思路的线条。沿着作者的思路,提纲挈领,理清枝干,宛如观看艺术宫殿,既要观赏瑰丽多彩的正殿,也要观赏峭然凌空的飞檐。从《荷塘月色》的结构,可知作者以“行踪”为线索,与作者感情发展的线索相表里,构成全文的脉络,不仅描写了荷塘月色,还展示了作者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抑郁的心情和不忘情于五四时期火热生活的内心矛盾。
  
  三、增强美丑对比度,激发学生情感上爱憎的撞击
  
  文学作品是用生动精粹的语言反映现实,歌颂人类社会中美好事物的崇高品德,揭露和批判落后、丑恶的东西。生活中自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把真、善、美的画卷展开给人看,把假、恶、丑的帷幕撕破给人瞧,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当今,一些未来的腐朽的东西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侵蚀了不少青年学生的思想,模糊了他们识别美丑的眼睛。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现实,充分发挥其陶冶情操、转变学生思想的美育作用,使学生通过语文教学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客观的审美标准,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信念和思想水平。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作品的同时,还应注重寻找美丑点,达到触动学生感情的美育目的。
  例如,我在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时,先是用现代语把第二节描绘了一遍,我问学生:“李白的这个境界美不美呢?”学生回答:“写的太美了!”是啊,这明月、湖水、青山、红日、云海、雾霭、琼阁、天仙……,完全可以组成一幅绚丽缤纷的画面。诗句中,语言的韵律美,画面的色彩美,展现的意境美,都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但这个境界显然是一个空想的、理想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境界,这个学生是明白的,故而我又问:“李白为什么要去写一个天上美景呢?”学生发言,争论,结论是:现实太黑暗、太丑恶了,李白愤世嫉俗,只好陶醉在自我构造的光明和美好的理想境界中。尽管诗中没有对丑恶的现实的直接描写,但在美的反面我们找到了对立的丑。尔后我补充了李白的不幸遭遇和轶事,当我再念出全诗的诗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时,一位在黑暗阴霾之中站立着的傲世妒俗、铁骨铮铮的反抗诗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学生对李白性格的爱,对诗中崇高绚丽的美,对当时丑恶现实的恨,对卑微猥琐灵魂的鄙视,就会在其内心激烈地碰撞起来。这时我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他们平时朗读就像念佛经,而这一回,一个个都自动带上了表情和感情,显得情绪激动,有的泪含眼眶,有的声音颤抖。这种情感波动,不是枯燥的主题思想的说教引起的,而是审美愉悦引起的。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时,更加深了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明美丑,培养了学生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传统的教授语文基础知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四、培养学生用文学形式再现审美,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讲解课文,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有了审美意识。此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通过写作训练,逐步掌握写作的技巧,进行文学创作,培养学生再现审美、创造美的能力。
  当我讲授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久,恰巧学校进行了《我的梦》有奖作文大赛。写作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启发式的辅导,要学生们想一想,李白的梦有什么艺术魅力?美在哪里?当然除了语言美、自然美之外,更应追求崭新的意境美、情感美和形象美。由于对李白的诗讲得透,作文前启发得当,学生作文水平较以前有明显的提高。例如一位学生的作文:梦幻中见绮丽的仙云,睹飘渺的仙境。尤其是梦游蒙古大草原一段:那绿野,那羊群,那溪水、花丛,那牧人的高歌……写得如诗如画。习作者显然是模仿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纵横开阖之思,写得文采飞扬、情感炽烈。文章写到这,已是很美了,但我认为显得很单薄,如情感上缺乏跌宕和变化,梦游主人公的形象也不完美,因而我把作文发下去让其修改,旨在让他发现丑,鞭挞丑,这样,美的哲理才有升华。学生显得很为难,他问:“现实社会有丑恶吗?我要再做一个恶梦吗?”我说:“丑恶是在美的对面。美只有与丑冲突才会显得更壮美。”学生略有领悟。第二稿交上来后,阅读完,我激动了。习作者天马行空,笔锋转而又梦游到了撒哈拉大沙漠,那里狂风飞沙铺天盖地,那滚滚的黄浪向绿洲流动,习作者的梦正是在这里被惊醒了。难能可贵的是最后几句精湛的抒情和议论:“美的绿洲哟,使我陶醉;恶的黄沙哟,使我感到梦醒后的现实重任:那就是为创造美去劳动,为阻挡恶势力去斗争!”作文中,美和丑、善与恶交织在梦游之中,是美梦和恶梦的抗争,在抗争之中,屹立起的新一代形象闪烁着美之光芒。这篇作文因而也被评为获奖作品。
  从以上可见,语文教师应积极地把美育有机地贯穿在教学之中。美育的具体性、形象性、情感性的特点,可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运用,同时也陶冶了人的情操,并能促使学生的智力发展,反过来再以具体可感的艺术形式再现生活,生动鲜明,富有理想和激情,培养了学生追寻美、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还是一个亟待继续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87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