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琪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在学习活动中的位置比智力更重要。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是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做了一些探究与尝试,下面谈一下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抓好入门教育,培养兴趣
物理课是八年级的一门新学科,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同时也有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物理学习存在畏惧。这就要求教师在上绪言课时,要把握学生心理,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通过演示“冷水使热水沸腾”、“三棱镜分解白光”、“惯性演示”、“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浓厚的求知欲望。同时这些简单有趣的小试验能有效地打消学生学习物理的畏难情绪。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科学技术中都离不开物理,体会到物理是一门十分有用的自然科学,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物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今后的发奋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利用有趣的事例或有趣的实验来设计疑问,可使学生产生认知的内驱力,从而活跃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建立一个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教师要全身心地为每一堂课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维境界。创设问题情境就其形式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等。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巧设问题情境,调控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进行学习。如我在进行“密度测量”教学时,提前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应用,目的是使学生先了解密度的应用不仅可以计算质量,还可以计算体积,从而鉴别物质。这时有学生提出来:“可以鉴别金银手饰吗?”我肯定地给予了回答:“能!”这节课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密度测量”,从而掌握鉴别物质的方法。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激发了,听课情绪更高了,求知欲望更强了,迅速地掌握了密度测量的方法。而且我允许他们在完成课堂实验后进行自带物品的密度测量和鉴别,并在方法上予以指导,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有了强烈乐趣。因此,我在物理教学中总是充分利用每节课,恰当地把物理知识和工农业生产、人类生活,以及
学生自身的进一步学习发展和科研的需要有机地联系起来。
三、教师语言表达,充满趣味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应有的一项基本功。记得我刚走上教育岗位时,学校里有一位物理老教师上课的语言特别有趣,学生上课感到很“有劲”,教学效果也相当不错。据了解,这位物理教师的夫人是一评弹文艺工作者,而他本人年轻时也是位评弹票友。因此这位老教师语言表达上很有特点,有时上课讲解中还不断夹杂些地方话,尽管这不很规范,可趣味性特强,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因而其教学效果相当不俗。我结合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特点,逐渐地将这种趣味性很强的教学方式移植到初中物理教学中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四、做好演示实验,提高兴趣
实验最大的特点是直观教学,有时候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物体浮沉条件”时,我在讲台上放一个盛满水的杯子,一杯食盐,一只鸡蛋,把鸡蛋放进盛满水的杯子中,鸡蛋沉入杯底。此时向学生提问:“谁能使杯子的鸡蛋浮起来?”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讨论并去课文中寻找答案,最后学生发现把盐溶解到水里,鸡蛋可以浮起来。我问:“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是因为盐水对鸡蛋的浮力大于鸡蛋的重力。”在趣味小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通过一系列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来源于生活,也必然扎根于生活,并且广泛应用于生活。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物理知识,再把物理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适时地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学生只有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88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