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探究活动,彰显课堂魅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卞文斌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让学生体验活动,彰显出课堂的魅力呢?
一、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出问题,促进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课堂的导入应该像一个无形的“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找到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设计了以下的问题:(1)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一个呼啦圈,设问:怎样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化曲为直法)(2)出示一个木板圆,提问:怎样量出这个圆的周长?(滚动法)(3)怎样量出公园花坛的周长?还能用上面的方法吗?(测绳法)(4)教师用一个带线的小球在空中转一圈,怎样量出教师手中小球转动轨迹所形成的圆的周长?还能用上面所讲的一些方法吗?(都不行,学生处于思索状态)(5)提示:师生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的计算问题,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主动探索新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设置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疑问―讨论―解疑―疑问……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新知识,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
二、在讨论交流中合作探究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受其年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探究的结果均有一定的局限。这就需要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暴露思维过程,不仅要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还应使其接受失败和挫折的考验。讨论交流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学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知识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逐步完整地掌握某一知识。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索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切不可采用问答或对话形式,要让学生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点拨即可。
例如,在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分数的特征”时,可以请学生考教师,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些分数,如1/2、5/6、7/25、7/15……教师很快判断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并让两个学生当场验证,结果全对。正当学生又高兴又惊奇时,教师说:“这不是老师的本领特别大,而是老师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呢?”教师紧接着点拨:“这个规律是存在于分数的分子中?还是存在于分数的分母中?”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讨论互动、合作探究的状态,当学生观察到7/25与7/15的分子相同,但7/25能化成有限小数,而7/15却不能时,学生首先发现规律存在于分母中。教师追问:“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学生兴趣盎然地议论开了:有的说分母是合数的分数,但7/1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而1/2却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说分母应是偶数的分数,但5/6不能化成有限小数,7/25却能化成有限小数……经过学生的争论,使创新思维向纵深发展。有的学生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从而发现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特征。正当学生颇有大功告成之态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指出8/24与6/24,为什么分母是24,化成小数却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学生的认知又激起了新的矛盾冲突,从而再次通过思考、质疑等探究性活动,发现必须是“一个最简分数”这一重要前提条件。经过多次的探究,终于解决了一个对他们来说是新奇和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时,他们便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就感。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就
会产生再次体验的愿望。
三、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从动作开始,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通过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使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先让学生将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排成一个长方体,试试看有几种不同的排法;然后让学生叙述操作顺序,填写操作的数据,即小正方体的总个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分别是多少;最后根据表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得出小正方体的总个数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四、在巩固练习中实践探究
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进而将现实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这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新的课程改革标准认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帮助学生简要归纳、概括,力求达到只用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代。
例如:学习了“统计图表”后,可以指导学生了解家中收入开支情况,经过加工整理,制作月份收入支出情况的统计表或统计图。学习了“比例尺”后,可以让学生测绘学校教学楼平面图。学习“圆的认识”后,可以组织学生对“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作深入探讨,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或者让学生测量硬币的直径,让学生画一个直径5米的圆等。学习了“圆柱、圆锥”这一单元后,可以引导学生计算沙滩、稻谷堆的体积和重量。从中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五、在评价过程中引申探究
教师既要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指路。其作用在于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
例如,在“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中,我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怎样才能知道谁比谁多?多多少?谁比谁少?少多少?”引导学生通过对发现过程的回顾,去感悟探究发现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求两数相差多少的方法,而且学到了如何去探究新知的学习方法。而教师的评价则使学生体验到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愉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探究性学习绝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对于教师来说,只有积极行动起来,改变自己以讲解、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才能得以实现。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替、循环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在强调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排斥其他学习方式。事实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这才是课堂魅力之所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9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