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宣 昊 宣正生

  摘要: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以读导写,读写结合,举一反三;鼓励学生深入生活,用心观察,积累素材;指导学生写作技巧,授之以渔,大胆创新;培养学生互评作文,集体互评,共同提高。
  关键词: 农村初中 作文教学 探索
  
  近几年来新语文大纲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农村初中由于学生存在生活阅历浅、素材积累单薄、写作内容干瘪等问题,学生的作文整体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造成有的学生怕写作文,有的教师怕改作文的被动局面。为此,我在实践中作了如下探索。
  
  一、读写结合,举一反三
  
  作文知识是一种抽象,必须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揣摩才能深入领会,然后还需尝试以领会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才能有取得实效的可能,这就突出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应尽量地发挥教材的潜在因素,让学生在阅读风格迥异的众多课文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写作方法的共性,形成知识体系。如通过学习《白杨礼赞》理解联想、托物抒情的写法,通过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领会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及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通过学习《看云识天气》就能领会说明文的语言生动、层次清晰的特点。即要做到以读导写,读写结合。
  但是,在阅读教学中传授写作知识,必须针对具体课文的特点找准“结合点”,然后以课文为写作范例,把写作知识的传授融合于具体课文的阅读指导中,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心领神会。如情景交融是记叙文中常用的知识,初中学生写景文中常见的就是为写景而写景,所以教学《春》时可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句段领会情景交融的四种形式:一是由情入景。开篇就把自己对春的向往之情作了直接抒发(盼望着,盼望着……),然后引出对春的描绘。二是以景托情。在具体生动地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5幅图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用了三个比喻句来讴歌春天,抒发感情。三是寓情于景。描绘春花图表面上没有一句话是抒情的,仔细品味句句洋溢着对春花的喜爱之情,情景像水乳般交融在一起。四是情景相生。在迎春图中,作者既描绘了一派生机和活力的景象,又抒发了满腔的激情,有景有情,情景辉映,相得益彰。学生对情景交融这一写作知识就会有具体的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写起《夏》、《秋》、《冬》来就能很容易地将这一知识贯通于文中。其它文章也一样,如学了《背影》学生就容易写《我的父亲》、《打工仔》等,这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深入生活,积累素材
  
  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了,但却远离了劳动,远离了大自然,实际上就是远离了生活。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照管,忽视课外阅读。有的学生无法汲取到有价值的营养,缺少生活的底蕴,缺少写作的素材,故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大自然,深入生活留心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是写作的素材。在农村,虽然没有能工巧匠构造的花园,也没有纵横交错的立交桥,更没有举行航模表演等科技实践活动的少年宫,但却拥有上苍赋予的丰富的自然景观: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鸟兽虫鱼、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在这里,没有浓妆淡抹,没有人为雕饰,是实实在在的“朴”和“真”。应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收集民间故事、了解乡土文化等,深入田头、积市、商店去感受、体验,踏访大自然体验美丽风光,教师只需给予充分的引导,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一年四季花开花落、草木枯荣,会带给学生喜怒哀乐;人情世故会带给学生情感的熏陶,尊老爱幼、谦虚理让、拾金不昧、乐于助人、大公无私……会让学生接受精神的洗礼。在观察事物时,要让学生善于捕捉生活、情感、理性等诸方面的瞬间感受,要用“心”观察,用“脑子”观察,不仅看到事物的外表,更要“想到”过程、发展和实质。如看到“神七”上天就能想到“中华民族是伟大的,中国科技跻入世界先进行列,国家强盛……”,看到汶川地震就想到“人民财产安全、灾后重建、地震预防……”。
  
  三、授之以渔,大胆创新
  
  教师应对学生写作技巧加以指导,但不宜过多,否则就会束缚学生手脚,限制写作自由和空间。
  1.拟题求新,避免雷同。
  教师可以把命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拟题,越新奇越好,作文定会别出心裁。如写寒假趣事,学生会拟出《打工的姑姑几时归》、《爷爷进城》、《喜人的春晚》……题目越丰富,创新意味也就越浓。
  2.从细处着手,选好写作的角度。
  事物总是多侧面、多角度的,角度一变,特点就不同。作文就是要善于选好角度,“见前人所未见”、“发前人所未发”。如写身边的亲人,可尽量从细微处着手,可从“我给爷爷洗洗脚”、“妈妈的眼泪”、“爸爸的鼾声”等角度表现亲人的勤劳、汗水与智慧,故而更加深刻、新颖。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大胆联想和想象,选材、立意应看到事物的多角度、多侧面,使内容更丰富更扎实,题材就新颖了。
  3.自然和谐,布局要新。
  新题材、新主题必须有相应的新布局。打破写作中固有的框框、套套,谋篇布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和谐结构,不装腔作势,不故作高深。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从东京写起,随机穿插与之相关的材料,行文自然流畅,把赞扬品质、表达怀念、抒发感情有机融为一体,就如同给读者讲故事一样,十分亲切。学生写作,只要言之有物,发之肺腑,清新自然顺畅就行,而不宜在结构上过分斟酌。
  4.语言要力求生动活泼。
  高尔基说:“语言是一切实事和思想的外衣。”有了新题材、新主题、新结构,还得给文章披上得体的外衣。有人写时间快总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写春天总是“百花争艳”,这样就缺乏新意。教师还要多指导学生写一些真话、实话,富有童趣的语言往往比精雕细琢的话更吸引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平时可要求学生多留心将身边富有情趣的语言积累起来,善于用到作文中来。平时阅读时,也要教导学生多向他人借鉴学习,多在生活中积累语言,多向身边的人学习语言。
  
  四、集体互评,共同提高
  
  采用互评,让学生自己看到别人文章的“优”,摒弃别人文章的“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评改的能力,既激发写作热情,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第一步,教师初评。将全班学生分成几组,每次只评批一组,大体上摸清全班本次作文的优劣之处。
  第二步,集体互评。从初评的作文中抽出好、中、差三个等级的作文各两篇,作为本次作文评改的蓝本、范文,将范文及评改标准一并打印发给学生,评比时参照中考作文评卷方式分为四个等级。
  第三步,小组互评互改。集体互评后,依据品评的经验及标准进行互改,写出评语,评出具体等级或分数,并签上评者姓名,要求评语以集体评改的等级标准为指南,从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加以中肯、适度的评价。学生都想让自己写的评语最符合实际,故态度会十分端正,批阅格外仔细。
  第四步,教师抽样复查。教师点评、学生互改后,再抽出其中的四分之一进行检查,看学生评定的是否合乎实际。评定的等级是否能让被评者心服口服,对于评定优秀者给予表扬,对于评定有较大出入者,找评者面谈,指出问题所在。学生互评不仅能减轻教师负担,而且学生人人都有大显身手的机会,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能提高评改能力,激发写出好文章的热情,也能普遍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9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