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倡导情感化绘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微妙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进行情感化绘画教学,激发学生对美术中绘画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敏感,并且通过色彩和线条的美感的体验训练,达到使学生对美术具有强烈的创作热情和表现力的目的。
   关键词: 兴趣 敏感 观察力 领悟力 体验训练 线条表现力 色彩表现力 创造力
  
  情感化特征的绘画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育规律,激发学生对美术中绘画的兴趣,并且通过色彩和线条的美感的体验训练,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对美术具有强烈的创作热情和表现力。
  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最早的中国画――帛画,如《妇女凤鸟图》就具有以线为造型基础的特点,以线为主,色为辅。绘画中的简笔画,也可以通过线的组合,以及由线构成的三角形、方形、圆形等基本形来概括世间万物,甚至出现“七巧板”。
  这样精巧的造型玩具能帮助孩子们认识世界。常言“书画同源”,我国的文字从开始创造起,就是写意的,从带有图画性质的象形文字发展到点线结构的抽象方块字,仍然蕴含着大自然万象的情趣,唐代怀素的草书名作《自叙贴》体现出那气势恢弘、境界升腾的笔墨情趣,正是因为他常仰观风吹乌云滚动,品察其流动的变幻,把大自然的奇妙注入笔端,挥洒笔墨时意态纵横,逸势奇状,一泻千里,产生天人合一、真气淋漓的境界。同理,齐白石经过长期的观察、体验、提炼、夸张,使他画的沙虾,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虾须柔中带刚,富有弹性,笔墨的浓淡干湿效果,加上独特的审美意识和质朴的气质的有机结合,以简洁的用笔高度概括,表现出形体的质感和神韵,使虾的形象更生动、精彩,形成了“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特点和诗一般的意境。书法与绘画一致,都是一种主体抒情性的审美活动,融会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感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古语云:“以心造境,迹由心出。”这决定了绘画教学一开始就有较高的艺术起点,并且奠定其具有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美育基础。
  如何进行情感化绘画教学,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敏感
  
  1958年,罗恩菲尔德在瑞士举行的第18届国际美术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地指出了创造力的八大特征,对创作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八个特征是:1.对问题的敏感性;2.变通性;3.流畅性;4.独立性;5.再确定与再构成的能力;6.个别与抽象的能力;7.综合与结合的能力;8.组织的一贯性。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就是在罗恩菲尔德的这一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创造力为六个主要成分的观点:1.对问题的敏感性;2.流畅性;3.灵活性;4.独创性;5.再确定性;6.洞察力。
  具体操作:首先应该诱发学生的兴趣,这犹如触动情感的快门,在那一瞬间确定了学生的审美倾向,由绘画的实用性观念向绘画情感化观念转化,主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捷的领悟力。
  “不要放弃任何时刻能被感觉到的直觉状态。直觉是对感觉的一种清晰,尤其在我们内化一种感觉时,直觉的重要性则体现在自我能否在意识层面获得某种感悟,能否就某一状态而在感觉层面留下一定的真实痕迹,这是精神世界的一种生命体质的状态。由此人往往是以耗费精神体质而去认同精神本身,这样,精神只成为概念中高品级沉思的领地。由于导致人更多关注的是精神所能阐释的意义,而忽略了去感受精神生命的状态。”(载自管策的《直觉的珍贵》)例如:同一形象在不同画家的笔下有不同的风格,(国画家徐悲鸿的《群马》、荷兰画家波特的《原野的马》),同一画家对同一对象的不同处理(凡高的多幅《向日葵》),要求学生快捷而且准确地在观察过程中区别出来。
  
  二、培养学生对绘画美的体验训练
  
  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由原来的临摹式的绘画训练走向情感化的绘画体验训练,继承传统的优秀技法在抒情的空间驰骋,总结出一套符合自己性情的绘画美感表现形式,这种体验训练不拘泥于传统的临摹方法。为此,首先要学习使笔、墨、颜料、纸臻达和谐的体验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纸张(生宣、熟宣、图画纸、水粉纸、水彩纸等)、墨色(干、湿、润、浓、淡、焦)、笔(软度、硬度、长锋、短锋、软毫、硬毫、兼毫)的基本性能和合理运用,正如侯令所言:“体验与处理材料要从两个方面培养:一个是视觉层面,即认识材料的视觉效果,光滑还是粗糙,色彩的冷与暖等,一个是触觉层面,即认识材料的触觉效果,如材料的轻重、质感、柔软还是坚硬等都会与作品的效果紧密相连。”其次,要求学生对线条表现力的体验训练及色彩的感悟。
  传统的临摹方法,只强调笔法的练习――综合型的线条训练,学生缺少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难以掌握笔法的要领。应将构成线条表现力的各个单元及色彩表现力的各个单元分开训练再综合表现,让学生逐步体验到绘画艺术线条美、色彩美的内涵以及熟练运用,具体表现为:
  1.线条表现力的各单元,以中国画的线条训练方法为例。
  (1)线条质感:笔锋、墨迹。
  (2)动作技巧:速度、力度。
  (3)线条物架:形状、方向。
  (4)艺术处理:关系、风格等。
  2.色彩表现力的各个单元。
  (1)色彩的三属性:色相、明度、彩度。
  (2)色彩的调配:比例、水等溶剂性能的掌握。
  (3)色彩的运用:面积、冷暖的搭配等。
  (4)艺术处理:关系、风格等。
  可以对学生进行空间关系处理的体验训练。绘画的空间美是一种理念性的有整体感的美,可以用简单的几何形来概括描述对象的外形,进而对各个对象的各个部分进行划分、比较,以及清晰地体验出线与线之间、色彩与色彩之间的距离、叠排、挪动、交接等关系。
  
  三、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美的创造力
  
  创造力的培养是情感化特征的绘画教学的最终目的,它能够检测学生如何把握观察力、领悟力、线条表现力、色彩表现力等具体落实到创作过程中为主题服务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也就是为创作打下扎实的根基,可以使其把自我意识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抛弃那些固有概念,让其重新去观察、感悟及体验物体的存在,研究物体存在的方式,并慢慢孕育出有个人符号的形象艺术,可进行一些反常规的绘画训练。如:临摹倒放的人物头像作品,可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如:名家作品的提炼和演绎,可重点培养学生的线条表现力、色彩表现力。
  在强调学生绘画量的积累的同时,不能忽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质的提高)。一定要严格进行严谨的训练,采取正确的创作方法(立意―写生―草图―技法尝试―抒情创作),探索出更适合学生发挥创造力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对客体对象及各种造型因素的审美感受能力,并使其把从这种审美感受中获得的设计意图,通过匠心经营的画面制作上具体体现出来。学生要懂得如何将客体对象经过思维的演绎重新创造在画纸上以显示出画面的情趣,从客体对象转化为艺术形象的实现,形象的塑造方式、人物与环境等的联系,形状、大小、比例、色彩、黑白、节奏、运动等要素,均应统筹考虑并纳入到作者美的构想中,围绕画面的立意来展开。
  画之前对眼前景物的初步认识是考虑如何表现以及表现形式的确定,而表现形式与表现技巧又同画者对画面的直观感紧密相连。重要的是真实地反馈自己的感受,同时将这一感受演绎成一种新颖的画面语言。在以客观对象为依据的同时,排斥其机械复制,必须根据在主动地把握中获得的艺术感受和总体特征找到相应的表现形式及语言,从而实现一个新的画面整体。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审美经验,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审美感受,视主体情感需要积极主动地把探寻一种与这种情感和感受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形式语言、形式风格。探寻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性,体验、尝试多种技法,能动掌握和运用基本技能、拓展表现领域,可以使学生在艺术实践的全过程中养成一种整体的连贯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02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