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下化学课堂情景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尊伟

  摘要: 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探究式学习。要进行成功的探究性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境”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展示情景和提出问题为例对化学教学的情景探究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
  关键词: 自主探究 探究教学 教学情景
  
  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可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养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并且从中领悟科学的本质。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为: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假设、引导探究、修正探究方案、实施探究并验证结论、交流与评价、提出新问题。“问题”探究性学习的发端,要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有合适的情景。所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联系着思考,启动学生的意义建构。探究教学按情景的类型可分为:现实情景、科学史情景、实验情景。本文以展示情景和提出问题为例进行阐述。
  
  一、展示现实情景,启迪学生探究
  
  认知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生原有的有关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其实,生活和生活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太多太多,学生之所以缺乏感性体验,是因为学生熟视无睹,没有认真地观察和分析。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探究:
  1.从现实的生活中去寻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讲《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这节内容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咸豆浆会凝聚而甜豆浆却不会凝聚?为什么钢笔混用不同墨水会写不出来?”接着讲:“我们学了今天的内容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但又说不清其道理的问题,能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探究欲望。
  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情景的优点: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去体验化学,体验化学带给他们的乐趣。在这样的体验中,学生将逐渐地学会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身边的一切,用化学的头脑去思考和分析周围的一切。缺点是:比较费时,有时想用时不一定能找到。
  在课堂上利用录像、电影片段再现现实的情景既可以弥补它的不足,又可以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课堂上再现现实的情景,引导学生探究。
  例如:在学习“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污染”时,教师先在大屏幕上呈现几组有关“酸雨对植物、雕塑作品、建筑物等的破坏”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用文字表达这种破坏的情况,然后通过“酸雨是怎样形成的”这个例题的讨论,使学生逐渐对酸雨的来源、产生原因、防护等形成共识。
  现实情景的探究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在学习中发扬开拓和探索精神,以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把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发生的现象、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
  
  二、精选化学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
  
  化学史即化学发展的纪录,也是一部化学研究方法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选择化学史上著名的实验或著名的发现事例,经简化、设计、编制后,编成富有启发性的材料,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发现的思路,模拟一遍科学家发现的过程。
  如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学习,教师可提供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编制者门捷列夫当时的研究背景,让学生排布1―18号元素可能的位置。学生经过讨论与分析,排出了多种可能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排列的优点与不足,从而进一步让学生体验门捷列夫的研究方法、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设计实验情景,激发学生探究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化学实验自始至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意大利著名画家、自然科学家达・芬奇(1452―1519)曾经指出:“科学如果不是从实验中产生,并以一种清晰实验结果,便是毫无用处的、充满荒谬的,因为实验乃是确定性之母。”
  化学实验不仅形象生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概念和掌握化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对于一些无法用实验展示的化学现象,可借助多媒体模拟给学生看。
  如在《化学2》第三章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中,我先按教材P59图3―6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此时,我及时设问:这种气体是不是烷?请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进行检验。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形成以下四种方案:
  1.将生成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观察溶液是否褪色。
  2.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溴水中,观察溴水是否褪色。
  3.收集一瓶气体,与氯气混合后光照,观察气体颜色和集气瓶壁是否有油状液滴。
  4.在导管口点燃,观察是否能燃烧。
  接着学生分组实施上述四个实验方案并做好实验记录。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发现,方案1和方案2说明该气体中含有与烷烃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类物质,这时学生热切希望知道这种“与烷烃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类物质”是什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接下来教师介绍乙烯的化学性质作了很好的铺垫。
  如教学《钠》一节时,可以这样设置情景:“通常我们用火柴点燃酒精灯,那么,用水能不能点燃酒精灯呢?(教师用滴管向酒精灯芯上滴几滴水,结果酒精灯燃烧起来)俗话说:‘水火不相容。’那么,水又是怎样把酒精灯点燃的呢?因为我提前在酒精灯芯里放了一小粒金属钠。”“反常”的实验现象使学生议论纷纷,气氛十分活跃,教师抓住机会提出问题:“钠为什么与水接触就能把酒精灯点燃?”
  实验情景可以是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外小实验,对实验情景的探究使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有方向地主动思维,从而获得相关知识,并从中逐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的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兴趣必然引起追求,而追求和研究就会导致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情景,将学生引入一种与化学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再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在构建自身认知过程中体验到情景带来的兴趣,感悟到探究带来的乐趣,感受到团队合作带来的喜悦,感受创新成功的鼓舞,从而使学习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05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