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卢梭家庭情感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情感培养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辛 星

  摘要: 本文从“《爱弥儿》中的家庭情感教育理念”、“当前我国家庭情感教育的现状”、“卢梭和家庭情感思想对我国当代幼儿情感培养的启示”方面总结了卢梭的家庭情感教育思想,旨在为当今的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 卢梭 家庭情感教育 现状 启示
  
  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1762年,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问世,提出了适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教育思想,在当时轰动了整个法国,波及西欧,而后影响到全世界,从而在教育领域引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开辟了现代教育的新纪元。他的充满爱的家庭情感教育理念为我国当前幼儿的情感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爱弥儿》中的家庭情感教育理念
  
  《爱弥儿》中所表达的思想是卢梭酝酿了20年的成果,不少内容来自他当家庭教师的感受和体验。他说:“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越走越入歧途,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做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没成人呢。”卢梭否定家庭教育成人化的思想,从卢梭培养爱弥儿的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所关注的是爱弥儿的健康和谐的情感发展,关注的是爱弥儿完整的人格发展,而不是爱弥儿作为一个成人该接受怎样的教育。卢梭在《爱弥儿》中所持有的情感教育理念和充满爱的教育行为,给我们提供了家庭情感教育的范例,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
  (一)家庭情感教育的施教者。
  卢梭深受父母的影响,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包括父母、亲戚)对于卢梭的成长尤其是其教育思想的影响都是很大的。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很多都来自他早年在潜移默化中从亲人身上学到的品质、信念和思想。所以卢梭本人接受的家庭教育在爱弥儿身上得以延续和流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与终身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培养人的摇篮,因为人的性格大多是在一生幼儿期形成的,这也正是孩子和父母接触最为密切的时候。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样对父母说:“你们在五岁前所做的一切,等于整个教育的百分之九十的工作。”卢梭认为怎样的家庭教育、父母应具备怎样的情感素质才是有助于儿童的健全发展的呢?
  1.精心的呵护。卢梭恳求慈爱的母亲们,要善于“保护这样正在成长的幼苗,使他不受人类的各种舆论的冲击,你要培育这棵幼树,给它浇浇水,使它不至于死亡”。孩子出生后,母亲就要通过目光、身体的接触和各种体贴关怀向孩子输入爱,父母在给予爱的同时还要教育孩子懂得并体验爱的美好。
  2.善良的情感。要使孩子健康的发展,父母要用自己善良的情感去影响和教育孩子,卢梭认为“只有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化成美德。这种美德在任何一个人的心中都可以找到它的根底”。父母要通过爱别人的善良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使孩子生发希望别人幸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同情受苦的人等情感。
  3.宽容与理解。当爱弥儿遭受挫折时,卢梭会不声不响地同他一起忍受痛苦,不出怨言,不发牢骚,直到爱弥儿因感动而醒悟。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善于揣摩他的心理,在适当的时机巧妙地引导他,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孩子一旦意识到父母的良苦用心,会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摆脱心中的懊恼。
  (二)家庭情感教育的受教者。
  长久以来,在教育过程中儿童都是被忽略的对象,卢梭认为家庭教育的本质应是自然教育,“本性的最初的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因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就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基于这种人性本善的思想,卢梭认为父母应给予儿童博爱情感的哺育,尊重儿童天性,使他们在这种自然发展过程中,能够健康和谐的成长。卢梭认为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应该继承的情感素质又是怎样的呢?
  1.成为善良的人。卢梭在《爱弥儿》中认为孩子应该从父母那继承的情感素质主要是善良的性情。卢梭始终抱着极大的耐心、周详的准备、谨慎的言行,就是为了防止爱弥儿的心灵沾染上罪恶,以及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逐渐体会到父母在给予爱时所付出的辛劳,从而使孩子产生感激之情。同时父母要教育孩子学会给予爱,即能去关心他人,去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2.健康的心态。卢梭为了促进爱弥儿的善良本性和健康心态的形成,从衣食住行到言谈举止,从感知觉、理性判断到情感的起伏发展,无时无刻不渗透着他的慈爱。目的就是让爱弥儿感受到“爱”,在“爱”的包围中逐渐成熟自己的心志,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导致爱弥儿人格的脆弱,反而能够帮助他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当前我国家庭情感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们的家庭教育太功利了,家庭教育应该是情感教育,但现在很多家庭就像课堂,知识化比重太大,过分注重孩子的琴棋书画技能,忽视了对子女进行人格教育,家庭教育出现了错位。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极为关注,家庭的大部分教育投资都用在了孩子的智力培养上,给孩子施加超负荷的压力,拔苗助长,使孩子厌学情绪不断高涨。儿童的身心受到摧残,情感发展受到抑制,各种原本不应该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心理疾病,如:抑郁症、自闭症等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甚至酿成悲剧。
  卢梭早在十八世纪就明确了家庭教育的本质是自然教育,而不是功利教育。“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会变坏了。”卢梭恳请父母不要受社会上的各种干扰性舆论的冲击,要按照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让孩子自由的成长,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剥夺孩子应有的快乐。
  
  三、卢梭的家庭情感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幼儿情感培养的启示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与同情,以形成团结合作的群体,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只有这样,个体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自强自立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不断呼吁,不仅要教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更强调要使孩子学会关心,要重视培养其关爱、同情、友善等良好品质,并将之看作是未来社会和每个个体得以发展的关键和希望所在。因此,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每个做父母的不仅要把爱给予孩子,还应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奉献孝心和爱心。卢梭的家庭情感教育思想对于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让孩子学会关爱做出如下提示:
  (一)正确地关爱孩子,并唤醒孩子对他人的关爱。
  孩子是在父母精心爱护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与父母之间有天然的血缘情感。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爱呈单向性,即孩子尽情享受父母之爱,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想到父母教养他们长大所付出的心血、辛苦和爱,更难想到父母也需要爱。在孩子较小的时候,父母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要重视引导孩子对爱自己的人产生感激之情和回报之心。时常细心地点拨,孩子的孝敬之心便会慢慢形成,并学着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关心别人。
  (二)及时让孩子感受关爱他人的愉快体验。
  有一些孩子很有爱心,对人很友善,心中有他人。可是,每一次的友善和关心,得到的却是消极的结果。时间久了,孩子会有一种“好心没好报”或“吃亏”、“窝囊”的感觉,以后就不再愿意这样做了。这时需要父母有意识的引导,积极肯定孩子的友善、关爱。这样能使孩子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孩子关爱他人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关爱他人的行为。
  (三)创造机会,巩固孩子的关爱品质。
  如今的孩子除了和自己的父母祖辈们相处外,几乎很少有机会和同龄伙伴相处,因而他们的关爱对象只有父母长辈,范围狭小。所以做父母的应该积极地想办法为孩子创造、提供与其他人相处的机会,孩子在和他们的相处中,会有很多学习关爱和关爱他人的机会。父母千万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有助于培养孩子爱心的机会,时刻注意引导和培养孩子去关爱别人,纯洁的情感,能使爱更具内涵,让孩子的关爱品质更加牢固。
  
  参考文献:
  [1][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1992年版.
  [3]王天一.西方教育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朱小蔓,梅仲荪.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鱼霞.情感教育.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外国教育史硕士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11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