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意识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泽清

  摘要: 语言和文化紧密相关,语言展示文化的内涵。而不同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与异族人交际就要具有跨文化意识和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学校外语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这种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 语言与文化 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一、文化与语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语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因素也越来越多地为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工作者所重视。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那么,语言和文化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赵贤洲曾经说过:“语言和文化,很大部分是共生的,互为关照的。语言构成人的最重要的文化环境,直接塑造人的文化心理。虽不能说文化就是语言,或语言就是文化……但它们之间确实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语言是一面镜子,反映一个民族的全部文化;语言又是一个窗口,展示该民族文化的一切内涵。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化的发展使语言更加丰富。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来说它反映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因此,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当一个人身处异国他乡或者用异族语言与异族人进行交流而不顾及所使用语言的文化内涵时,就可能引起交流障碍,这就是为什么学习异国语言也要学习该国文化的道理所在。
  
  二、文化差异的普遍性
  
  世界之大,文化差异无处不在,即使是同一民族,文化也有地域差异。拿汉民族来说,南方和北方的文化习俗就有较大不同。广东有一种北方人没有的习俗,即主人给客人倒酒或茶时,客人用食指和中指在桌上连续轻敲以示谢意。这种做法在别的地方可能被理解为无所谓而不在乎的表现。
  同一民族中尚且存在文化差异,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差异则更加明显。如见面打招呼方式的不同就是很好的例子。中国人彼此相见常问:“吃饭了没有?”对中国人来说这只不过是打招呼的一种方式,并非关心对方是否还饿着。就是这句十分平常的问话常常把在中国的外国人弄得不知所措,在他们看来这句话是实质性的,是吃饭的邀请。类似的问话还有“你去哪儿?”“你上街买什么去?”“你结婚了吗?”等。这些问话在汉民族文化里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对西方人来说,他们会认为自己的隐私受到过分关注。尽管中国的大学生已经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西方人,开始了解到一些西方文化,但“隐私”却是他们难以理解和把握的字眼,因为中西方文化赋予它不同的含义。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滋养不同的民族性格。虽不能说民族性格的不同也是文化上的差异,但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其产生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世界上有的民族坦诚、直率,有的民族则含蓄、幽默。在美国,如果你问一个年轻人他父亲是干什么的,他可能会告诉你说:“我父亲是卡车司机。”或“我爸爸是建筑工人。”而在某些国家,如果你问同样的问题,得到的回答却是:“我父亲在一家建筑公司工作。”你根本不知道他父亲是卡车司机,还是工人或是经理。
  其实文化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间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同。中美文化对人与人关系的认识就有很大差别,美国人认为人与人不管身份地位的差别都是平等的,比如师生之间说话就比较随便,没有中国学生在老师面前的那种拘谨。在美国大学里,学生甚至可以对老师直呼其名,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三、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英语教学
  
  文化差异在不同民族之间普遍存在。在经济活动越来越国际化的今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在这种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一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因而常常出现不恰当的言行,这是产生交际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说话方式或表达习惯不尽相同,这是跨文化交际中产生故障的另一个原因。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各自有一套说话规约的习惯,人们的说话方式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很难改变的,即便在使用另一种语言的时候,人们也倾向于保持自己的表达习惯。在交际中人们通常考虑的是要说些什么而不是怎么去说,一旦决定了说什么,就会自动地、下意识地选择自认为适当的说话方式。大多数中国人说英语的能力主要是在学校培养而成的,每当需要用英语进行交流时,人们总是习惯于用母语的方式表达自己和理解对方,这就可能误解对方或被对方误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只重视语言训练,很少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造成的。
  语言教学很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要想得体恰当地运用一门外语,就必须知晓与其相关的文化。不了解目的语相关的语用规律、民族习俗、心理观念、文化背景,即使语音、语调和语法很好,也难以进行有效交际。美国外语教学专家Winston Brembeck在谈到只教语言不讲文化的恶果时说:“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大傻瓜的最好方法。”那么,我们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教育应该具体怎么做呢?
  就拿在大学里来说,我们的学生都是成年人,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社会语言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语言学习的规则,有能力对本族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比较,更愿意接受跨文化交际中目的语的运用规则。因此在英语学习的各个阶段,英美文化的介绍应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认为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可以教学生多说“Thank you”和“You’re welcome”等,但他们认为对大学生来说,没有必要再教他们如何懂礼貌。实际上这样理解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肤浅的,我们所说的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指多说“谢谢”或“不必客气”,而教学生在与西方人的交际中使用“Thank you”和“You’re welcome”也不仅仅是出于礼貌,而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行为意识。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实问题的解决关键在外语教师,只要广大教师认识到文化知识教学与语言知识教学同等重要,并在教学中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高对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从而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
  
  参考文献:
  [1]朱世达.中美文化比较及启示[J].百科知识,1994.
  [2]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黄远振.文化教学的模式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4,(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12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