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去上课不如自己看书(自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谭小梅
摘 要: 目前,存在高校大学生不出席英语课堂的现象,在非英语专业专科学生中这一现象更加突出。本文通过作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高校非英语专业专科学生自身特点及自学情况的分析,来反驳某些学生“用英语课的时间,自己在别处(教室以外)进行自学,更能把英语学好”不去上课的理由,进而阐述大学英语课堂对非英语专业专科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关键词: 逃课“自学” 大学英语课堂 外语习得
1.引言
大学英语早已是我国高校的公共必修课之一。然而如今校园里,有些学生却把这一必修课当成了选修课――逃课成了“必修课”。特别是非英语专业的专科生班级,英语课的出勤率不乐观。逃课“理由”多种多样,有些学生认为“我不去上英语课,我宁愿自己学习”。殊不知,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目前,专科学生所进行的“自学”,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问题重重。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发展,已经相对完善。本文通过目前非英语专业专科学生的“自学”情况和目前大学英语课堂的实施情况陈述,得出结论:大学生要学好英语,应该积极出席学校安排的英语课,逃课只会让自己对英语学习越来越缺乏信心。
2.当代高校非英语专业专科学生的自身情况和他们的英语“自学”情况
2.1当代高校专科生的特点
2.1.1对英语学习起负面影响的性格特点
如今迈进大学校门的学生已经是“90后”了。“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同时也是中国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对于前几代优越许多,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这些社会背景,造成了“90后”大学生的一些代表性性格: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缺乏耐性、急功近利。而第二语言习得与他们的性格特点有很大关系。在Larsen―Freeman和Long的研究中,他们列出的个体差异主要因素有:年龄、社会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和态度。性格因素,包括自尊、外向/内向、焦虑感、冒险精神、对拒绝的敏感性、移情性、压抑性、歧义容忍度等。结合上述研究结论可以得出某些“90后”大学生性格特点成了他们英语学习中的障碍;这也是导致他们逃课,不能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他们认为老师“没水平”,课堂没趣;以为一两天的英语学习就能大大提高英语水平,急功近利。
2.1.2原有英语水平对实施英语自学的制约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门槛越来越低,扩招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有机会接受渴望已久的大学教育。欣喜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由此带来的问题:学生英语水平较往年普遍降低,这使得他们实施英语自学造成很大的困难。如:觉得课文太难,容易放弃;听力差,听不懂;说不出,如果不上课的话,口语练习几乎为零,最终导致他们对英语学习缺乏信心,从而放弃英语的学习。
2.2非英语专业专科学生的“自学”情况
在此,给自学两个字加上引号,是因为他们所宣称的逃课去“自学”,只是对学校所给教材进行学习――看看课文,背背单词,完成书中练习。这对于大学生学习英语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也不可能习得英语。对一门语言的掌握包括听、说、读、写全方面的能力。语言习得是获得语言能力的一种过程,语言的本质是交际。Krashen于1981年提出了“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的概念,在此基础上,Swain(1985)提出了“可理解的输出”(comprehensive output)的概念。
即使抛开大部分专科学生狭义的自学不讲,在一项问卷调查中发现(王笃勤,2002),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令人担忧,自主学习能力偏低。(1)学习计划性不够,只有37.5%的被试能够计划自己的学习。具体到听、说、读、写计划性更差。有阅读计划的学生只占被试的20%,有写作计划的只占7.5%,有听力计划的占42.5%。(2)即使有计划,也很难保证计划的实施。被试者中只有20%的学生能够保证计划的实施,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计划只不过是一纸空文。
因此,很多学生的自学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不可能系统地去学习英语,最终无法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得到提高。
3.发展中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非英语专业专科学生英语习得的不可或缺的途径
2004年国家教育部新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本)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是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为此,高校及教师都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创造能有效实现此目标的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大学英语课堂。
3.1与紧扣教学大纲内容的课外素材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学校指定教材内容与课外资源的有机结合;兼顾语言形式和相关文化的输入。
教师擅于鼓励学生用现代网络资源积极搜索课文相关背景知识,唤醒学生对课文文题的积极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在课堂上参加语言交际做好情感铺垫和素材。同时在现代这个各种媒体信息充斥日常生活的世界里,各种英文报刊、杂志、电影和录音上的相关素材能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丰富的教材内容,以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笔者在教授“The First McDonald’s Restaurant”前,就曾布置学生收集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在课堂上,当学生完成他们自己对McDonald’s的了解陈述后,笔者让他们欣赏自己从网上搜索到的The First McDonald’s Restaurant的照片以及创始人的生平介绍,从而增强了他们对课文内容背景知识的深刻了解,激发了他们对这篇课文阅读的兴趣。
教师通过准备一些相关课文内容以及教学需要的多媒体资料(如相关作者事迹、课文背景、文化习俗等的英文影片、英文歌曲、英文短剧、情景录音带等资料)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提高他们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不能把这些资源一带而过,而要把重点放在学生观看后的学习并吸收这一环节,让学生进行自由即兴发挥表演,在实践锻炼中让学生参与互动,提高听说能力。
在语言教学中,交际是第一性的。在新课程要求规定的四项教学内容中,语言知识的掌握只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学习者语言应用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获得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而对学生开展学习策略的训练是为了造就语言的终身学习者,促进他们持续提高语言应用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手段。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材不应该仅仅是语言知识的载体,而且还应是“引发学生学习和交际反应的刺激物,是交际的依托和工具”(夏纪梅,2003)。随着教育学、心理学、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理论的发展,这一观念几乎成了我国外语教师的共识。
3.2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生动有趣的课堂组织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一定的语言交际情景平台
外语教学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实施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以及师生相互作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日常教学中不以单一的教学方法为指导,而是吸收情景法、听说法、认知法等教法的合理成分,克服交际法中过分形式化的不足,采用综合法。在具体的教学手段上,采用分组操练、角色扮演、动作模仿、戏剧表演、双方辩论等形式。尽管英语教师的兴趣、风格各有特点,学生的需要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千变万化。但都遵循一条原则不变,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互动。笔者在教授《新视野英语教程》中“Wealth,Success or Love?”这篇文章时,引导学生进行了role―play。因为这篇文章语句不难,关键是要能熟练流利地运用其中的句子,以及清楚地理解其中寓言故事的脉络。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很快地背下了各人物的对话,并对故事有了很深刻的了解,且在最后总结发言中能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感想。
在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淡去的时候,单一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和接受”的教学模式是导致学生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度不高、语言实际运用机会少的主要因素。因此,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方式应以师生互动为基本特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指导思想,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作用(钟祖荣,2001)。在每次上课开始的时候,花三五分钟做个小游戏,既使学生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又把其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中国学生最怕的就是开口说话,怕出错,这很不利于学习英语。可一旦进入到游戏,学生的胆怯心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克服,从而引导他们敢于用英语说话,轻松自如地表达。
3.3一个令学生信赖的合格老师:是学生积极学习英语的引导者
一个令学生信赖的合格老师在课堂上扮演着组织者、指挥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是教学活动中各个环节的主体和参与者。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让英语课堂变得生动而精彩。
大学英语课堂就是舞台,教师是导演,提供表演的思路、机会和反馈意见,扮演的是英语学习的示范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是演员,是积极的参与者,积极争取任何学习的机会,必然会带来学习效果的提升。
4.结语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控制学生情感因素、协调学生学习行为、保证语言输入质量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获得主要的可理解的目的输入,如教材内容、教书语、同伴语等的重要场所(束定芳、庄智象,1996)。只有在课堂上,才能更充分地利用教师和学生这两大资源,英语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技能的提高需要通过双向交流,特别是面对面的交流。这些都是目前非英语专业专科学生逃课“自学”所难以获得的条件。综上所述,要成功有效地习得英语,就应该按质按量地参加英语课堂,同时加上合理有效的课外学习。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功能的重新思考与定位,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
[2]夏纪梅.现代外语教材的特征及意义[J].外语界,2003,(5).
[3]王笃勤.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ForeignLanguageWorldNo.5,2002.
[4]钟祖荣.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7]Larsen-Freeman,D.and M.Long.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 Essex:Longman Group,1991.
[8]Ellis,R.Classroom learning styles and effect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 study of two learners[J]. System,1989,(7):249- 2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15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