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江红

  摘要: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因此,学校教育应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肩负起这个重任。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大学生 体育运动 调适
  
  1.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国内外学者多层次、多角度研究的重要内容。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宪章中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英国心理学者英格里士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主体在这种状况下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丰富的状况。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而已。”具体说,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没有心理疾病,其二是要有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麦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可见,心理健康包含着人的正常认识活动的个性。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的时代,这种情绪的负重严重威胁着大学生的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的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心理方面,据1998年全国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患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高达99%。由此可见,心理疾病正成为威胁大学生健康的重大隐患。在我国高校因患心理疾病导致无法继续学习而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的学生总人数的64.4%,位于病退之首,这足以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维护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校教育当前的必要工作,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3.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作为身心统一体,人们在运动过程中,在生理机能得到运动促进的同时,神经系统机能也受到良性刺激。如运动生化研究表明,运动会导致大脑中内啡呔水平的变化,即类似吗啡作用的化学物资增高,而这种增高可能与良好心境、对疼痛感的降低和对运动的反抑制剂效应有关,并给人体带来愉悦的心理体验。从心理健康的标志和基本内容看,体育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能自然有效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强身健心,通过体育活动直接作用与人的生理结构,改善其机能。但由于心理是生理的功能表现,所以对生理的改善必然导致心理的发展,因为无论学生在运动中还是在运动后,体内都会发生一系列生化方面的变化,影响着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而心理是脑的功能。
  4.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年龄大多在18―23岁之间,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有着不同于中学生的一般社会青年心理发展基本特点;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思维易带主观片面性;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证明,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的、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尤其是高校一、二年级学生。大学新生进入远离父母关爱的新环境中,在短暂的好奇与兴奋后,他们要面临很多现实问题:生活、学习要能够自理,在集体生活中要与人交往,要处理好师生、同学关系,等等。当现实与期望发生偏差时,他们会感到自卑、苦恼、恐慌、易冲动,对事物的认识容易产生偏激心理甚至走向极端,做事不考虑后果。在进校初期,大多数学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都有干一番事业的豪情壮志。当遇到挫折,面对激烈的竞争时,一些学生不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一意孤行,认为只有自己怀才不遇;遇到困惑时,渴望与人交流,却又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主动性,时常自我封闭。有的大学生宁可将心事与尚未谋面的网友和笔友倾诉,也不愿与近在咫尺的同学诉说;在虚拟的世界中他们健谈,开朗活泼,在现实世界中却又沉默寡言,认为身边充满了不信任。再就是现实生活带来的压力,从个体发展心理来看,大学生处于自我确认期,在他们脑海里设计出美好的未来和前程,然而,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客观事物常常障碍“理想自我”的实现。
  5.运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调适
  科学研究证明,体育活动对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是打开大学生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体育活动能够释放学生的抑郁情绪,缓解心理疲劳,经常锻炼能让学生开朗、豁达,积极拼搏,勇于进取。体育教学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运用适当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这个过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师生活动及人际关系等方面与其他教学过程有着明显的不同,它贯穿大学生四年学习的整个过程,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及对学生的了解远远超过其他学科的教师,体育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体育过程中,得失胜负均为寻常事,体育运动能培育人的一种“永不言败”的气度,同时还能塑造人的“胜不骄、败不馁”的包容心态,这种心态一旦形成,会迁移到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去,使其积极地应对暂时的困难,并主动克服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在这方面,体育的功效显著,其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让学生在娱乐中锻炼身体,又在锻炼中娱乐身心。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因此,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对身心各方面相互协调的过程,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远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实践课教学相结合,才能取得成效,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结语
  体育运动是人类天生竞争欲望的一种健康可行的宣泄方式,又是人类追寻健康娱乐,保持人类作为一种生物物种生存活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作为我国21世纪建设的主力军,除了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渊博的知识、健康的身体外,还应具备适应社会的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
  [2]周红兵.体育教学过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6):156-157.
  [3]毕秀淑,彭延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3,(3).
  [4]朱守波,朱红军.谈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6):158-159.
  [5]徐波.体育锻炼对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机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21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