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及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国富
小学语文大纲提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要顺利地进行阅读教学,就必须端正对阅读教学体系的认识,明确阅读教学体系的要素和结构,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有无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往往影响到阅读教学的优劣和成败。尽管语文教材将阅读教学的内容具体化,然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到底“教什么”,起决定作用的常常不是大纲和教材,而是教师头脑中的阅读教学观,即他对于阅读教学体系的认识。下面,本人就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谈些看法。
一、阅读教学的内容及要素
1.阅读知识的教学
阅读知识的教学是阅读教学体系中的“基础要素”,没有这一要素,阅读就无法进行,阅读教学也就无从入手。阅读知识教学与一般语文知识教学的区别在于,它专指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阅读中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听说和写作中必备的基础知识沟通组成整个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内容体系。阅读知识教学与其他语文知识教学互相联系,所以阅读知识教学中并不排斥与适量的听说知识和写作知识教学的结合。因为各有重点,所以在阅读知识教学中,其他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应为阅读教学服务,都不能代替阅读知识教学。
2.阅读能力的训练
阅读之所以成为阅读,是以阅读能力为主要标志的,因此阅读能力训练应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中心环节的构成则是平时所说的阅读能力结构。正确把握阅读能力结构是我们顺利进行阅读能力训练的前提。阅读能力结构主要由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赏能力和借鉴能力所组成。
(1)认读能力是最低层次的阅读能力,它是通过对文字符号的感知,获得阅读材料最浅层意义的能力。认读能力的功能在于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学习和掌握文字的形、音、义的基本特点和组词造句的基本规律,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解词的技能技巧和简单的阅读方法,为高层次的阅读能力的形成打下必要的基础。
(2)理解能力是基本层次的阅读能力,它是通过对阅读材料的词句、段落、篇章、修辞的理解,领会文章内容和现实的能力。理解能力的功能在于提高阅读者由现象而本质、由本质而现象、由局部而整体、由整体而局部地理解阅读材料的能力,即懂得阅读材料以什么样的语言反映了什么样的内容,以什么样的结构体现了什么样的思路,由什么样的材料说明了什么样的观点。
(3)评赏能力是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它是对阅读材料从思想观点到语言文字、风格特点的评价、鉴赏的能力,是对理解能力的深化。如果说理解能力主要表现为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如实的分析,是使主观认识逐渐符合客观实际的思维过程,那么,评赏能力则是以阅读者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思想观点来评价、赏析读物的好坏、是非、美丑,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是客观存在受主观检验的思维过程。
(4)借鉴能力是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它是阅读者从阅读材料中受到启示,通过推理、发现、提出或解答超出读物原意之外的新问题,获得创新,并得以借鉴的能力。借鉴性的阅读,其目的不仅仅在于对读物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点的评赏,主要在于通过阅读,得到具有创新意义的思想。这种阅读借鉴能力不属于运用与写作的思路,仍然属于阅读能力的范畴,它是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3.阅读态度的培养
阅读态度的培养是阅读教学内容体系中的“条件要素”,没有这一要素,阅读就流于形式,阅读教学也就难以为继。
在阅读教学中,阅读知识的获得和阅读能力的形成,离不开阅读态度。因此,进行阅读教学,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态度。这种阅读态度,包括明确的阅读目的、自觉的阅读态度、良好的阅读习惯。
(1)明确的阅读目的。
阅读本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端正阅读目的作为一项必要的教学内容。大而言之,要使学生明确阅读与社会需要和自己终身所要从事的事业的关系;小而言之,要使学生明确从眼前的阅读材料中汲取何种认识、练就何种能力、获得何种教益。成功的阅读教学都十分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表现。
(2)自觉的阅读态度。
最有效的阅读是把阅读当作自身的需要,不是“要我读”,而是“我要读”。自觉地、主动地阅读是成功阅读的最佳主观条件。在阅读教学中应把态度的培养作为一种重要的内容。
(3)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包括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随时读书看报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都要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形成。但是,在所有的阅读习惯中,最重要的是思考的习惯。
二、阅读教学的方法
1.学前读。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低年级应朗读)。应由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
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这一环节应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
为了达到训练的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受课文,变成集体读书的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读得正确,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读得流利,读得琅琅上口,了然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着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对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拨,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达到四会:一是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是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是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是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培养思维品质;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
2.学中读。在第二环节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这就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阅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到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到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到掌握语言”。其训练过程要注意三点:第一,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第二,要根据教材内容确定重点训练项目,根据课文的特色安排少量的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尝、琢磨。第三,要建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环境的高度统一,必须从整篇课文着眼,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孤立地进行词、句、段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在词句段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进而对全文更透彻的理解,感悟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
3.学后读。指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成句。这时更需要实践,因为无论学什么,都要有个练习过程,熟读才能生巧。这时的读书训练应从技巧及形式上给予指导:形式上可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技巧上是语调的高低、停连处理等。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值得一提的是,在电教媒体进入课堂后,可试用配乐朗读。配乐朗读,就是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音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21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