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熊青平
摘要: 当前教育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也在各地全面实行,在这一教育改革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化学实验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介绍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几点做法,包括:观察目的必须明确,观察计划要周密,全面地进行观察,观察与思考的结合。
关键词: 化学实验教学 培养 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当今国际上共同关心的教育理论问题之一。许多国家把发展学生的能力看作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大事。现今我国的教育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但遗憾的是,目前中学里的教学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各种类型的考试和大量的练习严重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仍旧是高分低能,所以如何真正实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本文就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个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作些探讨。
一、在化学实验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众所周知,观察是人们有效地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素质,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知觉,而观察力则是一个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所形成的观察能力,是人们顺利掌握知识,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有心理学家认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比拥有大量的学术知识更为重要。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可见,观察是人们探索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前提,是获得一切知识的首要步骤,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必要条件。
化学实验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观察仪器,对实验进行感知的过程。通过实验观察,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观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门捷列夫曾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前进。”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实验中不知道应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记录什么,常常是只看热闹,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很难抓住关键的实验现象;有些学生在实验时,只注意明显突出的现象,而忽略了那些不太显著的现象或忽略操作过程;还有就是只观察不思考,没有仔细去比较、思考实验原因。如硫在空气中点燃后再放入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由于观察不仔细,就无法比较二者现象的区别,更无法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硫在氧气里燃烧比空气里燃烧更旺的科学道理了。
在实验中物质的物理性状、实验中的实验现象、实验的装置和操作过程等,都是需要观察的。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是无法达到实验教学目的的。因此在化学实验课中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二、化学实验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几点做法
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1.必须明确观察目的
要使学生在观察、感知的活动中获取经验信息,增长知识,必须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中学化学的每个实验都有相应的实验目的。有些是通过实验去验证或推测某些物质所具有的性质,有些是为了说明某种物质的制取,还有些是为了说明某个基本概念。目的不同,观察目的和重点也就不同。例如:对于化合物性质实验,观察的重点是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物理性质以及该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包括颜色变化、状态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气体的放出、能量的变化等,而对于一些物质的制取实验,则着重观察装置、实验操作以及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像高一化学新课程教材Na2CO3和NaHCO3性质的比较实验中,目的是要说明Na2CO3和NaHCO3的热稳定性,观察的重点应着重于试管壁上水珠出现的先后,以及石灰水是否变浑浊,而在NH3的制取时不但要观察现象,还应着重于装置的结构特点。所以只有做到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才能明确观察步骤、内容、重点,做到有的放矢,而不会出现看热闹的情况。为了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避免观察的盲目性,提高观察的选择性、针对性、有效性和观察结果的准确性,在做实验时,必须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写出预习报告,明确实验目的,逐步学会观察实验。
2.观察计划要周密
有了观察目的后就有了一定的观察任务,还必须拟定周密的观察计划,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在计划中都要有目的、有步骤、有中心、有重点,才不会顾此失彼。比如,在实验课上,开始做实验之前教师应对学生提出观察要求,要求学生既要观察实验中药品在反应前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又要观察反应后各种药品的性质。教师应教育学生重视实验预习,应结合实验内容复习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对验证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就可根据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对观察到的异常现象,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找出原因,避免失败,以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3.观察要全面的进行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内在特征,同时不同事物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化学实验时尽量地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并协同活动,从不同角度了解观察对象的各个属性,获得完整、系统的知识,从而对实验现象有个精确而全面的认识。例如:在Na与水的反应实验中,现象有:钠熔成小球,钠四处流动,气体燃烧时发生“嘶嘶”声,反应后溶液变红,它涉及视察和听觉,这就要求在观察实验时,要积极使用各种感官全面进行观察,从而使学生真实全面地获得实验事物。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在观察实验时,往往易被一些新奇或非本质的现象所吸引,而忽略一些不明确但却是关键性的环节,这就需要在教师对一些重要的环节及时提醒学生,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4.观察必须与思考相渗透
在观察时参与积极的思维活动,能增进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边看边想、边想边看,可以更加全面、迅速、准确地认识客观事物。观察愈深入、思考愈深刻,就愈能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部分。在实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不仅要观察仪器的选择、组装,而且要分析为什么这样组装,其他选择和组装是否可以,为什么?不仅要观察实验的操作步骤,而且要思考每一步的作用,对现象要进行分析,并思考产生的原因,不能只看不想。只有对实验装置、操作步骤及从始至终所发生的现象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并将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进行思维性观察,才能对实验中的现象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例如,在钠与水的反应实验中,教师就可要求学生思考:①钠为何浮于水面?②钠为何四处游动?③为何会有声音?④钠为何会熔化成小球?⑤反应后为何溶液会变红?然后引导学生解释上述原因,并做出总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只有真正做到以上几点,化学实验教学才能确实落到实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①.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
[2]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22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