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校数学分层教学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琴
摘要: 数学分层教学是处理好教学统一要求与照顾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是实施以全体学生发展为本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笔者从素质教育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出发,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在体校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倡导在体校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法。
关键词: 数学 体校 分层教学 运动员
1.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和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已有的生活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应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使他们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体校学生的数学素质参差不齐,个体的学习、理解、领悟能力及学习自觉性都有较大差异。“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很难照顾到全部学生,这就造成能力较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中等的学生“吃不好”、能力欠佳的学生“吃不了”。久而久之,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认为自己学得非常好,无需再用功,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认为自己无法学会教师教的知识,无法赶上其他学生,易自暴自弃、厌学、弃学;而中游的学生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导致惰性增加。因此,在统一要求、同一教法授课的模式下往往出现“优生不优,‘差生’更差”的局面。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在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下,应当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全体学生上,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给予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合讲分练,摆脱那些不切实际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实现教学中的真正平等。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使尖子生冒出来,使中等生迈大步,使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2.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2.1学生分层
学生分层不是给学生评定一个等级,而是使教学活动更有层次性、针对性、有效性。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兼顾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先天因素、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通过课堂教学、课余观察以及与其他学科教师沟通交流等途径,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B层――中等水平的学生,C层――基础较差的学生。这种分层并非固定不变,而是“进则上,退则下”,采取动态管理。由于体校学生流动性大,因训练比赛治疗等需要,导致部分学生只能间断性地学习,教师还要考虑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大致分层,为了防止优生自满,“差生”自卑,应采取隐性分层,不对外公布。
2.2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正确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合理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为五个层次:(1)识记;(2)领会;(3)简单应用;(4)简单综合应用;(5)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1)―(5);B组学生达到(1)―(4);C组学生达到(1)―(3)。例如:在《圆柱表面积计算》这一节新课教学目标设定:对C层的学生要了解圆柱表面积计算的方法的由来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对B层的学生要能理解圆柱表面积计算的方法并能简单地应用;对A层的学生能尝试计算具体圆柱事物的表面积,自己去测量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其表面积。
2.3讲授分层
在授课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着眼于B层的中等学生,同时兼顾A、C两层。采用“合―分”式教学结构,既有面向整体的“合”,又有兼顾各层次的“分”,做到对A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解题的技能技巧;对B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C层学生则放低要求,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4提问分层
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重要途径,也是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提问时应分层对待,从各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对A组学生提出需综合分析、归纳概括,有一定逻辑性、灵活性的问题;对B组学生可提出一些较灵活的问题,以锻炼他们的思维,巩固基础知识;对C组学生提出基础的、容易理解的问题。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通过操作,可让C组学生回答: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②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条边,③拼成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几倍;让B组学生回答:①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②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让A组学生回答: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②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高再除以2。这样提问既有启发性,又有层次性,让A、B、C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答得出问题,既能保护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三角形的计算公式,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2.5作业分层
作业是课堂教育的延伸,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巩固、发展、深化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这就需要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注意层次性,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和布置多梯度、多层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可把作业类型分为三类:1.必做题,每位学生必须完成,以巩固当日所学的知识。2.选做题,允许部分C层学生不做(避免不思考而抄作业的现象),以深化当日所学的知识。3.思考题,让A层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以培养学生思维。
2.6辅导分层
课后辅导是对学生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班级整体数学成绩的有效途径。在分层学教中应重视分层辅导,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2.6.1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集体辅导主要面对中等生,以巩固学习目标为目的,针对课堂上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重难点问题,仔细加以解决。个别辅导主要是兼顾优生和“差生”,分别给他们“吃小灶”。
2.6.2实行学生逐级对口“扶贫”,发挥优生的领头雁作用。即由A层学生辅导B层或C层学生,由B层学生辅导C层学生。这样,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提高,又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2.7评价分层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评价不是终极目的,而是学习过程中的手段,评价标准的确定要根据学生分层的实际来考虑,要以学生的纵向评价为主,减少横向比较。对C层学生,要多给予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对B层学生,应采用激励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A层学生,应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谨慎、谦虚,不断超越自我。
3.实施分层教学的体会
从本人所带班级实施分层教学情况看,实施分层教学后每位学生的成绩较以前都有所进步,他们接受知识的敏锐性、构建知识的系统性、迁移知识的自觉性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自我约束、自我开发能力得到加强,学习品质有所改善。学生成绩的普遍提高,证明了只有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学生实际安排和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启示我们积极思考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提高成绩的关系,促使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深入到每一堂课。
同时,分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这便增加了教师讲课的跨度和深度,备课层面拉宽、难度加大、工作量增多,同时更要精通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吃透新课程目标,方能自如驾驭课堂。
4.结语
分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体校学生数学水平差异普遍存在并有扩大化的趋势,我们的教学目标应当面对全体学生,让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教学的目的不是选择学生,而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分层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共同提高。所以,实施分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薛玲余,刘卫强.新课标下分层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J].理科教学探索,2007,12B:38-40.
[3]李焕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初探[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杂志,2007.7,第4卷,(7):89-90.
[4]王利群.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浅析[J].教育现代化,2005,7:82.
[5]程安宁.实施分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J].科技信息,2007,(34):26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25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