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范 哲

  课堂教学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那么,教师如何在当前新课标下,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更是创新的力量源泉。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之一。在新课标下,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了,对知识的发生过程的了解增多了,自我实践来掌握知识的部分加重了。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有:以旧引新,沟通引趣;揭示矛盾,设疑生趣;故事开场,引发兴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等。这些方法都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有效克服了那些课堂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
  为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教师要充分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要难易适度,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才会吸引学生,才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愿望,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才能引导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快乐,达到培养创新兴趣的目的。
  (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有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图形,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产生的新图形,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充分展示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要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给学生最大的视觉冲击,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并由此激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二、驾驭教学过程,畅通学生创新思维的渠道
  
  数学知识本身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应通过对数学知识进行教学法加工,让学生通过拼摆、实验、讨论,争辩等活动,使学生的眼、耳、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引导他们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驾驭好教学过程,教师要充分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用教材,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可能。
  教师应把教材中的结论转化为问题情境,使知识的形成过程变成学生可以操作的活动,并充分运用好教具、学具,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操作。教师应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上。
  (二)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第一要引导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对于学生可独立操作的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探索,直至独立获取新知,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意识得到培养。第二是引导学生学会合作研讨,在合作中学会创新。合作研讨,即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间的协作与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共同发现问题,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
  
  三、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作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采用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方式,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闪光点。
  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应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要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与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带有一定片面性,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有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中来判断对其的评价。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言,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总之,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数学课堂教学要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教学相长,才能真正彻底改变学生“接受――模仿”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和创造,也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37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