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点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贾 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要”是最直接的动力,让学生处于“老师要我学”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产生莫大的兴趣。为了让孩子们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将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享受,教师必须巧花心思,从各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让学生置身于开放民主的教与学环境中,体验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生动活跃、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性格开朗、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传统教学中,上课时学生是不能插嘴,不能提问的,而我认为在课堂上应多些允许,少些不许。比如在学生“太想说”时允许插嘴,不明白时允许插嘴,答错了时允许重答,有不同意见时允许争论,老师错了时允许提意见等等,这些突破“常规”的行为让学生置身于开发民主的教学的环境中,从而让他们乐于学,对数学学习感兴趣。
  
  二、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它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学中,巧妙地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使问题寓于其中,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结合教学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狗妈妈分饼”的故事:狗妈妈做了三块同样大小的饼分给三只小狗吃,先把第一块平均分成4块,拿给老大1块。老二要2块,于是狗妈妈把第二饼平均分成8块给老二2块。老三更嘴谗,要3块,于是狗妈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12块,拿给老三3块。故事讲到这里,我提问:“同学们,你知道哪只小狗分得多呢?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兴趣浓厚。
  
  三、让数学学习融入生活,学生兴趣盎然
  
  “数学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这是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提出“数学现实”的教育原则。修订版的教学大纲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小学数学的基本任务。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习深深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各个商场的营业时间,展示得到的两种不同的计时法――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再引导学生比较,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发言。又如,“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数字,如:家里的电话号码,门牌号码。并让大家判断是奇数还是偶数,能不能被2整除。学生们跃跃欲试,情绪高涨,全身心地
  投入到学习中。
  
  四、活用教材,激发学生兴趣
  
  教材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教材供给学生的感知材料不够丰富,部分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长期迷信教材,照本宣科,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毫无兴趣。因此我认为应用教材时,要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现有水平,灵活处理教材,优化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不直接出示例题,而是让学生自己列举商是6的除法算式,教师挑选合适的算式,再让学生观察、归纳规律,学生积极性很高,学习兴趣高涨。
  
  五、在学具操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有时太让人觉得枯燥、严肃。把数学知识转化成有形有色的学具操作,他们会倍感兴趣。如在“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时,我安排学生将事先准备的一定数量的圆片平均放在规定的圈内(不可平分,有余下的圆片),从而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又如,在学习“平均数”时,让学生摆放三组叠放的不同数目的棋子,使它们高度相同。通过操作,学生明白了平均数的算理。
  六、设计有趣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
  练习是帮助学生理解巩固知识的必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传统教学为强化教学效果,作业量多且枯燥乏味,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要在练习上下工夫,使练习充满情趣,让学生感兴趣,愿意练,愉快练。在学习“24时计时法”后,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计时法介绍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给同学、父母,并拟订两份分别用不同的计时法表示的作息表,再算出一天中自己学习用了多少时间,休息用了多少时间,等等。学生课后反应强烈,自觉自愿地、兴趣浓厚地完成了这样的作业。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的学科的兴趣。”我们教师应该付出各种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55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