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瞿小玉

  摘 要:在当前的语言教学中,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开始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本文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和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中教师该做些什么,以及教学注意点和文化导入的原则等几方面阐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文化心理学 文化导入 大学英语教学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纽带在维系社会关系,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进行中起着奇妙的作用。人类对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思考源远流长。语言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对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语言是社会组织的产物;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联系的;语言的材料可以帮助考证文化因素的年代;文化变迁有时也会影响语音与语形。从中不难看出,语言根植于文化,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根据Goodenough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人类特殊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系统,因此语言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文化是语言的底座。语言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yons认为,语言系统受两种结构的制约,一种是底层结构,即人类共同的生理特征和世界的原有结构,这种结构使语言趋于一致;另一种结构是上层结构,即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结构,它导致各民族的语言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差异。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该语言的语言结构、语言交际模式、篇章修辞原则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作为该语言上层文化观念的影响甚至制约。我们的大学外语教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缺少计划性和系统性。近几年,随着对语言和文化关系认识的深入,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该如何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呢?我认为,首先作为教师应当研究比较文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比较文化心理学是指采用规范的实证方法的普通心理学,试图检验被发现人的心理过程的规律究竟具有普遍适用性还是仅适用于特定的文化。比较文化心理学的两个主要目的是:分析文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即差别研究,并通过对受文化限定的心理结构及功能的各种表层现象变化加以分析,来发掘心理发展的共性及相似性,即普遍适用性研究。这两个研究目的就是要探求文化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是来自于不同文化,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相互间存在的重要关系。在跨文化交际情景中,来自于不同文化的人相遇,由于不熟悉对方文化而只能遵循自己文化的价值、规范行事,从而产生一个极为复杂的交际环境。所以我们要对这种跨文化交际结构进行心理学分析。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包括三方面的任务:第一,识别各个具体文化特征的导向系统的行为作用特点;第二,确定不同导向系统间的区别;第三,制定能将对方文化的导向系统纳入自身行为模式中的学习方法。通过分析跨文化接触中那些不和谐的、具冲突性的人际交际情景,可以识别出双方文化起指导作用的文化准则。
  其次,在注重“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当注意侧重以下方面的教学。第一,着重给学生分析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无法对译的词语。第二,理解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某些层面意义有差别的词语。第三,了解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词语使用场合的特异性。第四,理解因社会文化背景而产生的词语褒贬不同的现象。第五,了解因社会文化环境不同而产生的潜在观念差异。第六,了解语言信息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第七,理解含有民族特殊文化传统信息的词语。第八,理解成语典故、名言名句等。第九,理解词语中反映的习俗文化信息。第十,理解有特定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十一,了解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结构差异。十二,了解其他因价值观念、心理因素、社会习俗等造成的文化差异。简单地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内容可以概括为语构文化,语义文化和语用文化三种。比如,当我们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遇到颜色词时,由于文化的局限性,学生因为不了解其文化背景,总是很难理解它的“内涵义”,尽管我们对自然本色的认识和感受是大体一致的,但由于民俗风情、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文化背景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同一种颜色对于不同民族在视觉和心理上所引发的联想意义、象征意义可能不尽相同,或者不相对应的两种颜色词,其联想意义可能是一致或相近的。所以这时,我们在教学中,应当着重向学生解释。
  另外,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时,对文化内容的导入必须遵循适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和适合性原则。适用性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联系,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考虑到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阶段性就是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同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贯彻阶段性原则时,还必须注意文化内容本身的内部层次性和一致性,适合性是指在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法上的适度。教学方法上的适度就是指要正确协调好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的关系。文化内容广泛而又复杂,教师的讲解毕竟是有选择的,有限的,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知识积累。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课外文化内容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语言与文化关系之密切,也许可以用“水乳交融”来形容,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轨道,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犹如轨道一样,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起一个规范作用。语言是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传播文化的工具,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制约并相互影响的。正是丰富多彩的语言构成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所以,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语言对于人类文化的重要性,要对语言进行认真的分析与研究。而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也就是说能够正确使用和准确理解每一个文化符号,除了要掌握这种语言本身的发展历史和结构特点外,还要了解这个民族的发展历史、伦理道德、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文化遗产等等。只有不断地学习语言并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才能帮助真正建立起对学习语言的兴趣,才能真正深入的学好一门语言,才能有效地促进跨文化言语交际。
  
  参考文献:
  [1]吴友富.外语与文化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国多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邢福义.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4]吕忠舌.清华外语教育论丛.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张正东.外语教育学.科学出版社.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83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