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生语文创新能力培养举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春辉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喜欢独自讲解、传授,不情愿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原因是生怕学生不懂、不会,考试成绩差。其实,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燃学生的创新热情,还有利于提高质量,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应该把创新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少数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缺乏动力,成绩不理想,甚至厌学、辍学。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讲道理以端正其学习态度,举实例以明确其学习目的,同时还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激活他们的创新欲望。
  1.创设视听情景。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给学生创造视听情景,烘托课堂气氛,调动积极因素,激发创新热情。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
  2.创设情感情景。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一个良好的情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我重点介绍写作背景,讲解朱自清的家庭惨状,诱导学生展开联想,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学生对文中“流泪”的情节深有同感。
  3.创设特定情景。学生的创新才能只有在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我们如果能够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引导学生把这种潜能发挥出来,就能点燃一片火海。学校开运动会,是学生最开心的时刻,那场面也最感人,学生也往往有激情,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作文,就有可能超常发挥。去年,中心校篮球赛在我校举行,我校代表队与邻校实力相当。决赛时,连平八个球不分胜负,学生体力消耗很大,使在场的师生感动不已,结果硬是战胜了对方。结束后,我及时找运动员交谈,让他们谈感受、谈体会,还问他们能否把这种感受写下来,很多同学都写下了富有激情的文章。
  
  二、炼词仿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抓住课文中那些可以出现新意的地方,让学生模仿创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有帮助。
  1.解词。语文教材中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例子很多,但如果死搬硬套,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词意,如果用“活”的眼光看问题,则能准确理解词意,体现创新精神。如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句中的“臭”字若从字面去解释,只能解释为“像粪便发出的难闻气味”,但结合语境,酒是不会“臭”的,同学们经过推敲,认为它应相当于“嗅”,即用鼻子辨别气味,此句的意思就好理解了。
  2.换词。让学生说说词语的意思,想想它的近义词及其异同,并提出可以替换的词语,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有较大的作用。
  3.仿句。模仿是一种最直接的创新,学生只有学会了模仿,才算真正学会了学习。近几年,各地的中招语文试题常出现仿写试题,既考查学生对语句的分析理解及领悟能力,又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及思维发散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学生若能分析把握例句陈述主语时所用的比喻修辞手法,并揭示这个比喻义的句式特点,答题时思路也就开阔了。
  
  三.变式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开发教材,利用教材,是当前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立足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想象,或拓宽,或迁移,或补续,或改写,也能开辟作文创新的思路。
  1.补偿练习。学习一篇文章后,可引导学生进行续想或补想,进行再创造。教《我的叔叔于勒》后,我给学生命了《假如于勒衣锦还乡……》的作文补偿练习,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较高。有的学生写于勒并非是乞丐,而是船长故意让他演戏,最后于勒衣冠楚楚地回家了,菲利普夫妇极力讨好奉承,而于勒则再也不顾兄弟之情了;有的写于勒假以乞丐的身份回到了家,使菲利普夫妇百般辱骂,于勒断绝兄弟之情,菲利普夫妇后悔莫及……
  2.改写练习。改写可以是在保持原文主题思想和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对体裁、人称、叙述方法的改写,也可以是对原文的内容的改写。教《石壕吏》一类的叙事诗,可让学生把诗歌改成散文。这就要求学生对人物环境作具体的刻画,对故事情节作一定的补充,还要增添必要的细节描写,使文章丰富起来。
  3.构思练习。教新课之前,引导学生面对课文题目大胆设想,假设自己就是本文的作者,围绕这个题目,打算怎样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而后把自己构思的内容与课文内容相对照,进行创造性比较。教《中国石拱桥》,我带领学生到附近参观各种各样的桥,而后设想应抓住什么特点进行说明,可采用哪些说明方法,如何安排说明顺序、确定详略。然后组织学生学习课文,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阐释、分析和鉴别能力。
  
  四.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对课堂活动进行合理的预设,就可能为学生的创
  造性学习提供较多的机会。这种机会越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场景也越开阔。
  1.演讲法。演讲法是为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需要,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语文课上,开展课前两分钟的演讲活动,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之一。参加演讲的同学结合班级、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开展课前演讲活动能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气魄和胆量,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和创新组织能力。
  2.表演法。教《变色龙》,我打破常规让学生自愿组成小组改编剧本。剧本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全剧改编,也可以是片段改编,还可以是续编。任务布置以后,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大家细读课文,上网查资料,认真选材,反复揣摩。演出时教室里乐翻了天。
  3.辩论法。我曾经用下面的材料组织了一次辩论会:鲁国有一对夫妇,丈夫会编麻鞋,妻子会织生绢。两口子商量着想迁到越国去,凭手艺谋生。
  经过充分准备,正反方选手轮番上场,大家各抒己见,旁征博引,据理力争,场面十分火爆。
  通过听说训练,不仅使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遇,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使语文教学这片沃土真正发挥应有的效力。孩子是未来世界的支撑者、创造者。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只有潜心研究,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才有可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陶行知先生“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愿望就一定能够实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85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