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阅读课程教学模式与考试方式改革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 静
摘 要:目前对英语专业阅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异彩纷呈、硕果累累,但也存在一些盲点和不足。在对该课程教学模式与考试方式改革的新的尝试和探索中,将课外阅读材料纳入课堂教学材料、开展丰富的课堂内外教学活动以及在测试体系中增加对课外阅读书目的考察具有切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阅读课程 教学模式 考试方式 教学活动 课外阅读
中国对外交流的扩大、国际地位和作用的凸显、社会信息化提高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开通,对外语人才,特别是英语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大学生通过阅读去快速准确地获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越发显得重要。英语阅读课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主要必修课,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词汇量,增加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对阅读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已经引起高校英语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文教的发展、良好的学术环境的营造,阅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领域一方面是思想活跃、异彩纷呈,研究工作步步深入,取得了较大进展,一方面又存在诸多的不足。现就该课程教改研究的成果和盲点及笔者对该课程教学模式与考试方式改革的探索和尝试做以下阐述。
一、阅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
1.教学材料改革研究
许多教师以教材的改革做为阅读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提出目前阅读教材的选择偏于单一性,其中以文学题材及科普题材为主,其后果是造成了学生的厌读情绪,效果不理想。他们指出教学材料的选择首先要注意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同时注重广泛性、知识性、文学性、合理性的练习。大多数教材虽做到了前者,但练习体系却少有突破,一般都只在内容和词汇两个层次上做文章,而体裁框架、篇章结构等语篇知识基本上还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因此根据阅读课的特点,练习形式应当主要采用选择题、图表等,不宜过多使用问答题。
2.教学策略改革研究
在阅读教学策略改革上,外语教学工作者们普遍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即给学生分析文章长句难句,翻译个别难懂的句子,然后带领做题。他们提出了改革的两个亮点:篇章教学法和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语篇知识如宏观的组篇模式、微观的篇章结构――信息流程、衔接手段、语义连贯等,是读者进行预测、推理的重要依据。它们与读者头脑中的背景图式相互作用,构建语篇意义。学生通过练习在长时记忆里建立起有关的相对稳定的联络结构,会大大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另外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3.教学手段改革研究
目前这个方面的改革突出表现在提倡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阅读教学。如北京张华(2001)提出“基于网络的英语阅读课教学”,江苏杨春艳(2002)提出“多媒体技术在阅读课堂中的合理运用”等。
二、针对教改研究的盲点对教学模式与考试方式改革的探索和尝试
1.在教材改革上,应将课外阅读材料纳入课堂教学材料中来。
课本是目前阅读教学的主要材料。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材为中心,每周两节课,教师对教材按部就班地讲,时间长了,学习者觉得单调枯燥,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大打折扣。虽然在教材改革的过程中已更新了教材的版本与内容,但相对来讲它们的素材往往更新缓慢、阅读量不足、题材拓展的面也较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英语应用水平的提高。
笔者认为在教改研究中不能只注重教材(课本)本身的改革,而应把课外阅读材料,如英语报刊、杂志、名著、互联网文章等也纳入到课堂教学材料中来。在每周两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在学生课前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用一节课的时间讲授课本知识,另一节课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下指导学生学习课外阅读材料。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阅读材料的选用是阅读课教师首先必须面对,且需首要解决的问题之关键。在选材过程中要力求兼顾可读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经典与现代并重。其内容可以是名篇、名著、诗歌、戏剧的背景分析、内容赏析和人物剖析,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也可是报刊、杂志、互联网上反映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民情、科学常识的文章,使学生接触不同的题材、体裁、语言风格的同时,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在教学模式改革上,应加强课堂与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
以往对阅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探讨课文的讲解方法、课文练习题的设置、教学观念的更新、文化教育的渗透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而较少关注课堂和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阅读课程教学大纲规定:“二级要求课内阅读量为25万词,课外阅读量为50万词;四级要求课内阅读量为37.5万词,课外阅读量为62.5万词。”单单每学期三十几个课时的阅读课教学显然无法完成大纲规定的课内阅读量,课外阅读量更无从谈起,教学质量没有可靠保证。
笔者所在的外国语学院在阅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上做了以下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教师每周选取一篇长度适中、具有思想性和时代意义、欣赏价值高的作品,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用一个课时的时间展开师生课堂集体主题讨论,不要求提交读书报告,讨论中学生发言情况记入平时成绩。其次,为了确保高效地实施课外阅读和监控阅读量,教师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了分级(初、中、高)课外阅读参考书目,每学期指定必读书目为2本,要求撰写读书报告,纳入平时成绩,优秀作业给予荣誉奖励,并于期中和期末时分别做以评讲。阅读和写作两项技能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这种“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模仿语言的使用,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把显性语言知识转变成隐性的语言知识,促进语言使用的自动化。此外,本次改革探索和尝试的另一个亮点是每学期在各年级展开一次阅读知识竞赛。活动开展前,每位学生根据自己课外阅读情况提供10道阅读知识题目,形式为选择、填空和简答,内容为阅读技巧的运用、文学名著的赏析、时尚新词的理解等等;然后,每班由班委和学习较优秀的学生整理挑选出质量较高的100道题提交给阅读课教师,教师再在各班提交的题目中筛选出适量做为全年级共同的竞赛题目。以本学期竞赛活动的结果为例,一年级合格率为76.3%,二年级合格率为81.9%,成绩较为理想。此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有效地检验了他们课外阅读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为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改善教学方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3.在考试方式改革上,应将对课外阅读书目阅读情况的考察纳入测试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一般都是把课外阅读作为阅读课的一部分来进行的。但实际情况是,除少数优秀学生外,在缺乏有效的检查机制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并不能认真完成规定的课外阅读量,也无从了解他们的阅读效果。
有教学必有测试,测试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正确评价学生语言能力的关键。而目前的阅读课考试基本采用的是一次性的“知识”性试题,不能精确客观地反馈教学信息,有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英语阅读课考试方式的改革上,应摒弃这种不科学的测试方法,在不同学习阶段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评估。首先,将课堂讨论、口头表达、撰写读书报告、查阅收集资料等纳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其次,将对课外必读书目阅读情况的考察纳入期末的书面测试成绩;再将平时成绩和书面测试成绩按照一定比例一并记入学生总成绩,以此督促学生独立完成大纲要求的课外阅读量,并将课外阅读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结语
国家教育全面改革与21世纪对外语教育的要求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决定了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课程改革必须适应现代化、国际化和通用化的需要;阅读课的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宽口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宗旨,通过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和完善考试方式来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将学、思、用在学习过程中有机地融为一体,有效地实施课内、外阅读,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
[2] 张英.英语阅读理解过程的模型化[J].外语教学,2000,(4).
[3] 陈晓湘.主体认知中介系统对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4] 陈贤纯.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5] 杨梅珍.论大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育[M].外语界,1997,(5).
[6] 皮连生.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94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