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师也追偶像,舒伯特是贝多芬的头号粉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生都活在贝多芬的影子里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于1828年贝多芬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举行了一场公益音乐会,他曾是贝多芬葬礼的火炬手之一,很多人认为这场音乐会是舒伯特个人向这位德国作曲家的致敬。如果音乐会的现场观众仔细聆听的话,会发现艺术歌曲《在河流上》是对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中葬礼进行曲开头主题动机的映射。舒伯特显然认可贝多芬的声望与地位,所以他反问一位友人:“继贝多芬之后,如今谁还能有一番作为?”
  舒伯特一生都活在贝多芬的影子里,他出生时,贝多芬已定居维也纳,并在那儿度过了自己的余生,造化弄人的是,舒伯特也只比贝多芬多活了一年。然而,在贝多芬巨大的影子下,舒伯特却发展成为了一名独具一格的艺术家。
  舒伯特的父亲是一位学校校长,他的家就是教室,如今仍能参观,他的家庭虽十分贫困,却很有素养,且充满了音乐氛围。7岁的舒伯特得到了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的关注,青少年时期一直师从于他。1808年,舒伯特成为宫廷教堂合唱团(如今的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一员,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在其领衔的神学院管弦乐队里学习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早期作品,并在乐队中演奏小提琴,同时创作他的第一部交响乐曲。
  与莫扎特一样,舒伯特的成熟音乐是他所钟爱的意大利风格和德国风格的结合。当他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他认为奥地利音乐应当摆脱德国的影响,并对这种影响予以批判。在他1819年的日记里,他将这种影响称为“贝多芬怪现象”,但没想到,他自己的音乐语言后来也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舒伯特喜欢与他的校友共同演奏并演唱贝多芬的艺术歌曲,还常常用同样的内容来创作自己的艺术歌曲,在他创作的歌德的《迷娘之歌》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他效仿贝多芬的地方。对舒伯特来说,最具吸引力的是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曾在他的多部作品中进行效仿,直到1824年创作的C大调《大二重奏》。
  离开神学院后,舒伯特成为他父亲学校的助理校长,但他觉得自己并不适合这份工作,因此很快就放弃了。他的另一位朋友弗朗茨・冯・舍贝尔邀请他共住,在这期间,他尝试着教授音乐,但也很快放弃了,最终成为一名全职作曲家。
  舍贝尔资助舒伯特稿纸,并把他介绍给歌唱家福格尔,福格尔上哪儿都推荐舒伯特,还经常带着他一起度假。正是在其中一次度假中,舒伯特受人之托创作了《鳟鱼》五重奏,这部五重奏流传至今广受青睐,成为舒伯特最为人熟知的作品之一。
  见到偶像紧张得张口结舌
  舒伯特在1818年夏天他临时充当了埃斯特哈齐伯爵的家庭教师,他的多部钢琴二重奏都受到了埃斯特哈齐家族两位女儿的启发,他甚至还爱上了其中一位女儿卡洛琳,并将《F小调幻想曲》献给了她,著名的《军队进行曲》也创作于那个时期。
  舒伯特的抱负是征服歌剧舞台,可惜事与愿违,因为当时的公众对另一位音乐家罗西尼的狂热追捧,使他的一部歌剧迟迟未能上演。舒伯特本人也十分崇拜罗西尼,他还因此创作了两首意大利风格的序曲。舒伯特的独幕喜剧《密谋者》现今偶有上演,但在他的有生之年却遭到了禁演,因为在当时专制的后拿破仑政府眼里,一切带有阴谋暗示的题材都是麻烦。
  舒伯特的天性是彻头彻尾的古典主义,扎根于海顿和莫扎特的他,发现贝多芬生硬的对比与极端的表现方式很难被吸收到他自己的晚期作品中,于是他以一种更微妙的方式处理这类情感和文本的冲击。不过这些都不影响他对贝多芬的崇拜,舒伯特曾经在城里的咖啡馆、音乐商店和剧院里远远见过贝多芬,却从未鼓起勇气上前与他交流。而在仅有的一次会面中,舒伯特甚至紧张得张口结舌。
  音乐造诣几乎不亚于贝多芬
  往坏里说,舒伯特常被认为是一个笨拙的外行,或者只是一个自学成才的音乐家,但这些见解是错误的。舒伯特的朋友圈非常有见识,他对音乐的思考非常深刻,几乎不亚于贝多芬,而且音乐对他们俩来说都是一条通往雄伟事业的康庄大道。
  在舒伯特死后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时间内,很多人都将他视为一位没能成为另一个贝多芬的天才,其创作生涯不到20年,却创作了超出比他年长一倍的大多数作曲家作品的数量。
  尽管舒伯特偶尔会通过作品向贝多芬致意,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音乐发展方向,他自创了一种类似贝多芬中期作品的新音乐,即初始旋律贯穿整个或大部分乐章(就像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慢乐章),包括《A小调钢琴奏鸣曲》(D.784)的第一乐章、晚期作品《C小调奏鸣曲》(D.958)和他最后一首弦乐四重奏(D.887),舒伯特将抒情主题分解为成分动机,这是他推进其音乐论点的新颖手法。
  舒伯特对《第八(未完成)交响曲》主题的分解,是他对旋律进行拆分的绝妙例子,他对《第九交响曲(伟大)》的主题也进行了类似处理。他最后几首钢琴奏鸣曲和室内乐作品都体现了他深深的忧郁,这种忧郁疏离感在《冬之旅》中的“街头风琴师”中达到顶峰。声乐套曲《冬之旅》透过通往死亡的寒冷景象,描述了一个被爱人背叛的年轻男子绝望的旅途,这部作品让人觉得对于情感麻木的描绘无人能及舒伯特。
  用作品向贝多芬致敬
  从舒伯特的C小调作品中总能嗅到贝多芬的味道,比如他仅在数周内就创作完成的最后三首奏鸣曲的第一首(D.958),虽可谓是舒伯特晚期作品中最具贝多芬风格的作品,且与贝多芬的最后三首奏鸣曲非常相似,但仍是一部完全独立的作品。还有《第四交响曲》的慢乐章,可以说是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慢乐章的致敬(贝多芬这一乐章本身也是对莫扎特《C小调奏鸣曲》的致敬)。
  舒伯特临终之时,希望听到贝多芬的《升C小调四重奏》,他是否是随着乐曲开头脱俗的赋格而离开了人世?他是否因为贝多芬晚期作品中对赋格曲式重燃的兴趣,而在去世前最后几周开始向塞赫特学习复调对位法?舒伯特最后一首未完成的交响曲的手稿中充满着大量对旋律素材进行对位的尝试,如果舒伯特继续活下去的话,他的这部交响曲呈现的新风格是否会大量使用贝多芬所强调的复调手法,并被舒曼、门德尔松和勃拉姆斯这些后来的浪漫主义者所追随?这些我猜想都没有答案,但事实证明,毫无疑义的是舒伯特在所有音乐形式的创作中都跻身于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之列。
  “音乐大师”是个自带光环的词,音乐家舒伯特自然能配得起这个光环,但这位头顶光环的大师也有成为小跟班的时候――当他见到了自己心中的偶像,大师一秒变粉丝。舒伯特的偶像是贝多芬,他甚至把贝多芬当神一样崇拜,他曾有机会远远见到贝多芬,但这个保守的粉丝竟然因为紧张而不敢走向前去和偶像打招呼。在贝多芬蜚声欧洲、誉满全球之时,舒伯特还默默无闻,鲜为世人所知。起初,舒伯特并不想高攀贝多芬,在别人的鼓励和督促下,他才抱着求教的愿望,挟着自己的60首曲子前去拜访贝多芬。可不巧,贝多芬外出了。
  贝多芬回来后,看到舒伯特留下的作品不禁拍案惊呼:“这里有神圣的闪光!”并渴望见到这位才气不凡的青年。贝多芬这个知音给了舒伯特巨大的力量,他不仅从精神上而且从艺术上都在舒伯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的世界。尽管曾被不少人诟病作品里有贝多芬的影子,但舒伯特似乎并不以为然,甚至在临终前他还告诉友人,把他葬在维灵公墓贝多芬墓旁。舒伯特如此崇拜自己的偶像,简直堪称贝多芬的头号粉丝。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1079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