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美术活动课上,小朋友们正在认真地设计《蚂蚁王国》,每5人一组,通过商量,共同在一张挂历纸上作画,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用合作的形式来作画,相互之间的摩擦时有发生。正在笔者来回观察幼儿作画时,一个夹杂着哭腔的声音传到耳边:“赵老师,你来啊。”于是上前问:“妞妞,你怎么了?”“ 旺仔把我这里弄成这样了,都不圆了。”她指着自己画的蚂蚁头,哭着说。 同组的刘嘉琪把头凑过来说:“是旺仔撞了他的手。” 这时对妞妞说:“他也是不小心的,没有故意要弄坏你的画!”但妞妞依旧伤心地哭着说:“他把我弄成这样了!”笔者轻抚着妞妞,建议妞妞不要急,我们一起想想有没有补救的办法,把这一条弯曲线变成一样画里的东西。刚说完,他们一桌的人都动起了脑筋。不一会,刘嘉琪想出了办法:“可以再涂大一点,把它修圆。”余青霖却说:“老师,我来折一只蝴蝶放那里,表示蝴蝶和蚂蚁是好朋友。”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此时马上对小朋友的提议给予肯定,并且询问妞妞是否同意。妞妞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接着,她就让余青霖在那里贴了一只蝴蝶,她的画看上去依然是完美的。
  案例中两个孩子之间产生的矛盾是由于一人的无意间的动作,对对方产生了伤害。妞妞因为自己努力完成的作品被弄坏了而十分难过和着急,由于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她开始责怪同伴。同时,她又不知所措,只好向老师求救,希望老师能帮她或告诉她该怎么办。可以看出,她完全没有意识到要自己解决问题,她所想到的是我该怎么办,而不是我能怎么办?对于发生的事情,笔者没有简单地做对与错的评价,而是将问题留给了孩子,有意识地让他们尝试自己想办法解决或补救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幼儿之间问题的解决者,而是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就应找准自身的位置,抱着一种与幼儿共同探讨的态度,才能使活动顺利进行。美术活动的过程,不仅是幼儿如何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与互动的过程。这要求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去捕捉幼儿的兴趣点,积极引导,共同创作。
  在幼儿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中出现问题或遇到困难时,自己解决的关键不在于他们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于他们是否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心理主动性。幼儿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可能也在于这两方面。首先,不少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行为中也体现出灌输式的教育观。如果成人经常将自己的判断强加给孩子,抑制一些孩子认为很正常的行为,会使幼儿的心理受阻。久而久之就会对孩子自主性的正常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其次,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成人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通常都扮演了解决者的角色。成人的这种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也就影响了孩子自己的自信心,在心里形成了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式。此案例的现象在幼儿中是普遍存在的,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心理主动性,使其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呢?
  1.确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认识到幼儿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个体,从而正确理解幼儿的自主性要求。教师要对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足够的信心。建立一种开放式的师幼关系,关注和尊重幼儿的需要。无论在教学活动或是日常生活中都要注意培养幼的自主性,以使幼儿在遇到问题时能很自然地产生自己解决的意识。
  2.注意随机教育,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处处渗透了自主性教育的内容,教师应注意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放手让他们去实践自己的方法。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幼儿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方法就很好地贯彻了这一原则,利用幼儿碰到的实际问题,给予幼儿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是可以想出好办法来的。
  3.教幼儿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如给幼儿讲故事,根据故事内容提问。又如在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初期,教师在幼儿出现困难时给予暗示或提示,帮助幼儿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4.做好家园联系和交流工作,确保教师与家长教育思想、行为的一致。幼儿园和家庭的生活、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可以说是并驾齐驱的,两者协调一致地对幼儿施加影响必然会对幼儿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实践证明,美术活动是一门艺术教学,也是一门学问,教师要创设出各种符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的活动。在孩子的成长中如果能培养好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用自主、创新这样一条主线来带动孩子素质的各个方面,把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信心、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等都结合在一起,就能够使孩子在各个方面都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委机关幼儿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1415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