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银屑病患者心理护理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银屑病患者治愈率、生活质量及总体幸福感的影响。方法:将9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 58例)和对照组( 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银屑病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性心理行为干预。系统性心理行为主要包括干预健康宣教、容貌修复、心理干预、行为干预、提供家庭和社会系统的支持等。两组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进行治疗效果、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及总体幸福感量表测评。结果: 两组间银屑病面积和皮损严重程度评分(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PASI)下降指数比较X2 = 4.768 、P=0.029<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前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 DLQI)比较 t=1.157、P=0.250>0.05;治疗后DLQI比较 t=7.17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前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 GWB)比较 t=0.785、P=0.434>0.05;治疗后GWB比较 t=2.549、P=0.01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系统性心理行为干预能显著提高银屑病患者治愈率、改善其生活质量,提升其幸福感。充分发挥心理护理工作在银屑病治疗、康复、复发中的作用不仅有利于疾病康复,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其幸福感也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银屑病 心理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增殖性皮肤病, 发病原因与免疫功能异常、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其发生、发展、转归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联。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心理护理在本病治疗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对58例银屑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前后进行心理量表测量,观察治疗后综合疗效,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的轻中度寻常型银屑病患者78例,符合本病诊断标准,其中男54例,女30例;年龄19-65岁,平均40.5岁;病程3个月至42年,平均12.3年;无精神疾病史。入院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58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一般资料及PASI评分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患者采取问卷调查方法了解患者心理状态。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相同的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6个月观察期。
  1.2.1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 )量表是有效评估皮肤病患者生存质量的量表,其主要为对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交娱乐、穿衣、睡眠、治疗、工作学习、性生活、日常活动、家庭等10个方面进行评估,每个方面均以0 ~ 3 分为评估范围,总分30分,其中分值与状态成反比。[1]总体幸福感量表( GWB) 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 用来评价受试对象对幸福感的陈述, 共33项, 得分越高, 幸福度和生活质量越高[ 2]。均由患者独立完成自评问卷。
  1.2.2 干预措施
  (1)健康宣教:不定期咨询、定期回访及小讲课。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向患者介绍有关银屑病的相关知识;药物的正确使用及注意事项,并予以示范;瘙痒的正确处理、饮食指导等。
  (2)心理护理
  患者自身的心理护理主要为以下几方面。①容貌修复:我们在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修饰并针对这种心理开导患者要正确对待自己外形上的变化。②心理干预:告诫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其树立信心,坦然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如倾听、疏泄、鼓励、安慰等技术干预不良情绪、消极心理。③行为干预:帮助患者纠正吸烟、饮酒、盲目忌口、睡眠不规律、不注意个人卫生等不良行为,让患者识别自身非理性的行为方式,用健康行为代替不健康行为。遭遇精神刺激时, 改变以往郁闷、暴怒等消极应对方式, 采用找人倾诉、听音乐、看书报、转移注意力等积极的应对方式。④提供家庭和社会系统的支持:对家属及社会群众给予定期及不定期的健康宣教,与其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告知其不良心理活动对患者健康的危害,避免生理及心理治疗的误区。设法帮助患者获得家庭及社会的支持。鼓励并适当安排患者参加社交、文体活动。
  2 疗效观察
  观察干预后两组DLQI 量表、GWB量表及治疗后的综合疗效比较。
  2.1 DLQI量表、GWB量表比较及综合疗效观察。
  2.1.1 两组DLQI量表、GWB量表比较。
  2.1.2 皮损疗效判定 按银屑病面积和皮损严重程度PASI评分为标准,根据PASI下降指数评定为临床治愈、显效、好转、无效4级[6]。临床治愈:皮疹全部消退或消退95%以上,PASI评分下降≥95%-100%,显效:皮疹消退75%-94%,PASI评分下降75%-94%;好转:皮疹消退31%-74%,PASI评分下降31%-74%;无效:皮疹消退30%以下,临床治愈加显效例数所占百分比计为总有效率。
  2.2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
  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DLQI 量表、GWB量表比较见表1。
  两组间治疗前DLQI比较 t=1.157、P=0.250>0.05;治疗后DLQI比较 t=7.17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前GWB比较 t=0.785、P=0.434>0.05;治疗后GWB比较 t=2.549、P=0.01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两组PASI下降指数评定比较见表2。
  X2=4.768 P=0.029<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银屑病是皮肤科常见的慢性反复性难治性疾病。自我形象紊乱使患者在社交、文体活动、甚至性生活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家庭成员、社会的误解、歧视等,使银屑病患者综合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对于此类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过程中不仅要针对治疗措施进行配合性护理外,对患者综合生活质量的干预也极为重要[3]。
  银屑病患者的心理特征主要为:抑郁、悲观,多疑、多虑,烦躁易怒等[4]。患者不稳定的心理状况直接导致病情的不稳定,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而差的治疗效果又可导致更差的心理状况,这样容易造成恶性循环[5]。心理紧张可使皮肤中许多感觉神经释放出P 物质和银屑病的角亢细胞增生可由P物质引起; 精神神经免疫机制认为紧张生活事件可影响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在银屑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6]。仅仅由给银屑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还不够, 还需要对患者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恐惧、强迫及精神病性行为等多方面症状进行全面、细致的心理护理。
  心理治疗是以患者全身健康为中心的治疗模式,通过对患者身心环境的干预及健康教育,使患者提高了对疾病治疗和预防的认识,使患者心理放松,内分泌及免疫状态平衡,有利于疾病的转归,避免了病情的反复,提高了治疗效果,实现了缩短疗程的目的。心理治疗能够改善银屑病患者自主神经反应的敏感性,及增强交感神经兴奋性和提高副交感神经张力,进而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使之恢复正常。这就是心理治疗可促进银屑病痊愈并能降低复发率的主要机制[7]。银屑病引起的心理疾病对患者、家庭、社会的影响远大于疾病本身。家属及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可减少对患者及疾病本身的误解,使患者的各种负性情绪得到缓解。动员病人有效利用社会支持, 使银屑病病人早日走出阴影, 重归社会, 提高生活满意度。对具有明显心理障碍的患者,必要时由心理医生对他们提供心理治疗。本实验表明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与治疗,可以使患者更加积极主动地对待自己的病情,尽量减少焦虑、抑郁、恐惧、强迫及精神病性行为等对疾病的影响,增强信心,摆脱困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充分发挥心理护理工作在银屑病治疗、康复、复发中的作用不仅有利于疾病康复,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其幸福感也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 敏, 汪 盛, 张谊之, 等. 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调查[ J] .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6, 35 ( 6) : 370 - 372.
  [2] 黄志英, 陶建青. 系统性心理行为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J] . 护理学杂志, 2006, 21( 7 ) : 7- 8.
  [3] 杨海平,顾恒. 银屑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对策.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2, 45( 8) : 603-606.
  [4]蔡碧珊, 王晓华, 陈文静, 等。59例银屑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8, 15 (2), 85-86.
  [5] 王艳芳, 林仕英, 张文君,等。142例银屑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心理护理要素分析。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9, 16(5):318-319.
  [6] 尹 卫。社会支持对银屑病病人抑郁状况的影响。实用临床医学2010 ,11 (8 ):113-114.
  [7] 高艳辉,肖青林,芦平燕,音乐疗法在银屑病患者心理护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2,3(37):2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4462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