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类比导入法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类比导入法作为课堂导入方法之一有著它独到之处。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导入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也对旧知识有更进一步的掌握和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但类比导入法可能也会带来负面影响,让学生对前后内容混淆。本文将以初中数学为例探讨类比导入法给教学带来的影响,并衍生此方法克服知识混淆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类比导入法
初中数学的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一知识点学习好坏与下一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着很大关系。类比导入法不仅有着导入法共有的优点,而且类比导入法独特的知识过渡作用非常契合数学教学。将相似的知识点进行类比迁移,把已经学过知识点的理解运用到即将学习的内容,方便学生理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也有着难以忽视的作用。
一、类比导入法的优点
(一)为接下来的学习任务做铺垫
类比导入法能通过调整学生的精神状态为接下来的学习任务做铺垫,同样它也能在内容上做铺垫。运用类比导入法能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回顾,学生很容易想到新知识肯定与这个知识有关,在回忆的同时自然会对新旧知识进行对比。更为关键的是类比导入法中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跳板,更好地完成了铺垫作用。教师在这时揭示出新知识也不会显得突兀,学生也为学习新内容做了足够的准备,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果真如此的想法,收获意料之外的学习兴趣。
(二)开拓学生的思维
初中学生刚结束小学阶段的学习,思维方式大多还停留在形象思维,而初中乃至高中数学需要抽象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完成思维方式的过渡势在必行。完整的类比导入法首先通过合理的推理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对比猜想,最后验证。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可以率先接触到逻辑思维的初步应用,认识到逻辑推理思维的优越性,消减学生对思维方式转变的抵触,在潜移默化中开拓学生的思维。并且把类比导入法导入新课的主体由教师转移到学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完成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三)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接触完全陌生的知识时可能会茫然、不知所措,这对于学习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而类比导入法中,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理解,让学生认识到新知识对于自己来说并不是完全陌生,减少学生心理上对学习新知识的恐惧,提高学生的信心降低学习难度,并且旧知识的过渡作用更能达到此效果。比如,在教学“不等式的性质”时,通过类比等式的性质导入新课,猜想出不等式的性质,而且还能参照等式性质得出的过程来验证不等式的性质,浅显易懂,可操作性强。学生在这种简单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变
浓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加了。
(四)建立知识点的联系
初中数学知识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如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所以要想学好数学,学生要在脑海中形成知识网,才能从容面对往后复杂多样的数学问题。类比导入法通过导入的辨析可以增加知识之间的衔接,有助于学生建立系统性的知识框架体系。当学生出现知识点的遗忘,知识网的缺失,相关知识点的关联作用会刺激神经元回忆起失去的内容。
二、类比导入法运用的不足
(一)知识点混淆
教师在用类比导入法导入新课时往往容易忽视它带来的负面引导。学生在快速学会新知识的同时容易忽略知识之间细微的差异,或者知识混用。比如,在不等式性质的学习中,学生容易忽视不等式性质3,认为不等式两边不论乘除任何数都会和等式性质一样不会发生改变或者都会发生改变。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明确类比的两种知识大多都是相似而非完全相同。
(二)与复习导入法混用
复习导入法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后,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知识间可能存在内在联系但更多是位置结构上的关联。类比导入法注重的是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思维方式的相似以及相互借鉴印证作用。部分教师无法区分两者间的差异而一概认为两种方法都是利用旧知识传授新知识,没有什么区别。
三、类比导入法针对知识点混淆问题的衍生
传统的类比导入法是利用旧知识推理新知识与之相似或相同的特征,教师操作的中心是相似或相同,对不同之处不够重视。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混淆,学生先入为主的思想也会降低教师事后补救的效果。类比不光可以比较相似也可以进行差异性比较,人脑接受相同比接受不同容易,如果类比导入法导入的是新旧知识间的差异,让学生一来就明确新旧知识的不同,差异在哪,自然而然避免了混淆的产生。比如,在教学“不等式的性质”时,教师要先指出不等式的性质与等式的性质的相同点,也要强调两者的不同点,提升学生的分辨能力。
结束语
总之课堂导入的方式多样,各有各的特色,不同方法的适用环境也是各异的。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仔细分析,设计出与之匹配的课堂导入。类比导入法比较契合有明显内在联系的知识点,这也是类比导入法的局限性。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适当突破局限,对相似的知识点习得过程也可以进行类比。
参考文献:
[1]杨红.对小学数学课堂导入重要性的认识[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6):97.
[2]李毓安.关于中学数学教学导入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4479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