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抗抑郁药的历史与药物治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了解抗抑郁药的发展历史以及各类抗抑郁药的作用特点,为临床合理选择用药提供依据。结果:抗抑郁药物的使用频率和金额每年逐渐增加,第一代抗抑郁药物(三环、四环类药)使用频率逐渐减少,同时第二代抗抑郁药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结论:第二代抗抑郁药因(即新型抗抑郁药)其更广的治疗范围,更强的疗效以及较小的不良反应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抗抑郁药;抑郁;抑郁障碍;药物治疗
  Anti-despondent medicine history and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Zhang Jiexia
  【Abstract】Objective:To know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antidepressants and to analyse the drug-use of antidepressant in treatment.Results:the use frequency of the antidepressant drug ant the amount gradually increase year by year. Conclusion: the new generation of the antidepressant are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because of the more extensive therapeutic range, the stronger effect and the lesser side effects.
  【Key words】Antidepressant; depression; depressive disorder; drug therapy
  【中图分类号】R25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74X(2010)09-0225-02
  伴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精神压力也随着增大,抑郁症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高发病。抑郁症是一种情感障碍性疾病,以情绪低落、欲望低下为主要症状,常伴发多种多样的躯体症状,可涉及全身各系统,可表现为睡眠障碍、疲乏、胃纳失常、头痛、背/颈部疼痛、便秘、胃肠症状、体重减轻、心血管症状等,更为严重的可能引起强烈的自杀倾向。对于抑郁的治疗可采用多种疗法,如电休克疗法、光疗法、运动疗法、心理疗法等,药物治疗在抑郁症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1抗抑郁药物的发展史概述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抗结核药异烟肼的治疗过程中偶然发现该药有抑制单胺氧化酶(MAO)活性的作用,服用异烟肼后患者出现情绪活跃、失眠、兴奋等表现。接着又发现了一些结构与之相似的肼类,如异丙嗪,具有这种结构的药物都可抑制MAO的活性,因此将这类药物称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s),并称为最早用于治疗抑郁障碍的药物。随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发现了三环类和四环类药物,这类药物疗效更强且减少了MAOs所引起的副作用,在当时几乎取代了MAOs的地位。再到20世纪80年代,氟西汀在美国上市,开启了新一代抗抑郁药的里程碑,之后抗抑郁药发展及其迅速,相继发现了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和西酞普兰等,这类药物选择性抑制5-羟色胺,称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优势更加明显,不良反应相对较轻微,现已成为治疗抑郁的一线药物。近年来更新型的抗抑郁药万拉法新、米氮平、曲唑酮等也被用于临床,为临床上抑郁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关于抑郁症的现状及未来[1~2]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公告,抑郁症已成为继癌症、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炎病之后的第四大疾病。统计表明,全球抑郁症的患病率已经达到了11%,WHO估计中国的抑郁症患病率大概为7%~8%[3~5],调查显示中国的患病率低于全球的患病率,但是患病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估计到201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致残疾病,它的快速增长及严峻形势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它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还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3抑郁症的药物治疗
  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种类繁多,分类也各不相同,按作用机制来分可分为非选择性单胺氧化酶再摄取抑制剂(TCAs)、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NARIs)、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s)。
  3.1非选择性单胺氧化酶再摄取抑制剂(TCAs)[7~8]:TCAs为三环类抗抑郁药,可抑制NE和5-HT再摄取入各自的神经末梢而发挥其抗抑郁作用,有抗胆碱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抑郁,对内源性抑郁症和更年期抑郁症疗效较好,只用于单相型抑郁。因其固有的药理作用,主要不良反应较多。外周胆碱反应:口干、便秘、视力模糊、记忆力减退、排尿困难,严重者可发生尿潴留、还可能引起性功能障碍等。
  代表药物:丙咪嗪、阿米替林、多塞平、曲米帕明等。
  3.2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NARIs): 本类药物为四环类抗抑郁药,能抑制外周和中枢神经对NE的再摄取,对5-HT的再摄取几乎无影响。除有抗抑郁作用还有较强的抗焦虑作用,适用于脑内NE缺乏为主的抑郁症,还用于精神或疾病因素引起的焦虑、抑郁。此类药物特点是起效较TCAs快,镇静 、抗胆碱、降压作用较弱。主要不良反应为口干、便秘、视物模糊等抗胆碱作用,偶见嗜睡、眩晕、头痛等,对心脏毒性小,较易发生皮肤过敏,易诱发癫痫等。
  代表药物:马普替林、阿莫沙平(氯氧平)。
  3.3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本类药物结构各异,但作用机制相似,通过选择性阻断中枢神经突触前膜对5-HT的摄取,增加突触间隙处的5-HT浓度而达到抗抑郁的作用。对肾上腺素受体、组胺受体、乙酰胆碱受体、GABA受体等几乎无影响,对5-HT的再摄取阻断作用强,抗抑郁效果强,适用于治疗伴有焦虑的各种抑郁症、强迫症等,同时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即使过量吞服的致死率也较低。此类药物通常半衰期(t1/2)较长,服用方便,患者依从性较好,因此现在已成为一线抗抑郁药被广泛用于临床。副作用一般只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口干等较轻的反应,禁与MAOI合用或联用。
  代表药物: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
  3.4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s):单胺氧化酶(MAO)分为两类:MAO-A主要代谢NE、5-HT及酪胺;MAO-B主要代谢DA。MAO主要是选择性、可逆性地抑制MAO-A提高神经系统内NE、5-HT的浓度而起抗抑郁作用。研究表明[ 9~10],人体内MAO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因此可用于治疗老年性抑郁症。而非选择性的MAOs可引起酪胺在体内的蓄积引发高血压危象,伴有高血压的老年抑郁患者在服药期间应避免进食富含酪胺的食物。此外,MAOs副作用和毒性较大,可引起中枢兴奋、惊厥、精神错乱等,还有肝毒性,急性中毒可致昏迷致死。现已基本临床上不使用。
  代表药物:吗氯贝胺、苯乙肼、反苯乙肼等。
  4小结
   抗抑郁药物种类多且有各自的特点,应根据临床表现、年龄及躯体状况合理选择药物治疗。
  4.1用药原则
  4.1.1剂量逐渐增加:尽可能从最小有效剂量服起,并根据不良反应及耐受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剂量。
  4.1.2单项用药:抗抑郁药主要作用于NE或5-HT,联合用药并不会提高疗效,反而会增加不良反应,因此尽可能单一用药。
  4.1.3过早停药或换药:现有口服抗抑郁药多为口服片剂,起效缓慢,一般需经2周才开始显效,因此不可过早换药。需更换不同类抗抑郁药时应停药2周。对于初次发作,维持治疗时间为6~12个月。
  4.2药物的选用
  4.2.1焦虑或激越型抑郁:此类患者抑郁情绪不明显,而以焦虑、激越、坐卧不安等为突出表现,多见于老年患者,对次可选择镇静作用较好的药物,如多赛平、曲唑酮或米氮平等。
  4.2.2抑郁性抑郁:患者表现无力,思维迟钝,言语低微缓慢,表情淡漠,活动抑制等。因此可选用具有振奋作用的药物,如氟西汀等。
  4.2.3难治性抑郁:凡经过三环类、四环类及合并点击疗法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属于难治性抑郁。此类患者可首选SSRIs或 MAOs。
  参考文献
  [1]童晓欣.童萼塘.医学导报2009年2月(28):135-139
  [2]姜佐宁.现代精神病学[M]. 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086-1111
  [3]赵振海.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年19卷(1):63-64
  [4]陆颖.中国医学技术经济与管理.2007年6月第一卷(2):54-56
  [5]Newer class of antidepressants similar in efficacy but side effectsDiffer,says AHRQ. Pharma Marketletter.2007.34(6)
  [6]联甄彦,徐维平.安徽医药 Anhui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Journal 2009 Feb ,13(2):120-122
   [7]吴飞华.金剑.尚忠革等.临床合理用药 2009年2月 第二卷(3):81-83
   [8]孙来顺.中国煤炭工业杂志,2009年3月第18卷(3):165-167
   [9]贡联兵,王国权.人民军医,2009年3月第52卷(3):185-186
   [10]Shen YC, ZhangMY,HuangYQ, et a.l Twelve-month prevalence,severity,and unmetneed for treatmentofmental disorders inmet-ropolitan China[J]. PsycholMed, 2006, 36: 257-2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129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