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的构成特点及其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家庭对幼儿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养方式具有多种分类方法,不同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成长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一个家庭教养方式的构成要素包括家庭结构因素、父母因素和幼儿自身因素,创设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可以从家庭环境、父母自身、幼儿以及学校等因素共同着手。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幼儿;影响;要求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03-0049-03
一、引言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通过家庭生活,适应家庭环境,孩子们形成了在实际生活中,需要适应其必须履行的各种职责所需的性格。家庭主要是通过其教养环境,来对生活中的幼儿产生影响的。在一个家庭中,幼儿经历的最初经验,将决定他(她)是否能够从个体婴儿顺利地发展为一名社会化的成人。而在家庭教养环境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指的是幼儿的主要抚育人(通常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用的手段和方法,是各种教养行为的总结和概括,属于一种较为稳定的行为方式和风格,是在亲子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教养方式不同对幼儿成长也会带来不同的影响。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
一个家庭的教养方式,也包括家庭中的主要养育者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和途径。已有研究都是将父母作为孩子的主要养育者,所以当前分类是以父母的教养方式来进行区分。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根据父母在各自教养方式上存在的差异,提出了权威型、放纵型、专断型、忽视型四种家庭教养方式。权威型家长对孩子的态度通常比较积极,尊重肯定孩子的观点,对好的行为表现给予一定肯定与支持;放纵型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过于顺从,即使犯了错误也不给予批评指正;专断型家长要求孩子无条件的遵循,较少会考虑到孩子自己的愿望和需求;忽视型家长在爱的情感和行为控制方面的要求都比较少。
三、家庭教养方式的构成特点
一个家庭的教养环境是复杂的,所以其教养方式的形成也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家庭结构因素、父母因素和幼儿自身因素。
(一)家庭结构
当今国内家庭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为“4-2-1”模式。大多数家庭中,父母都是是双职工,祖辈参与家庭教养也越来越普遍,而祖辈由于自身经历以及知识观念等因素,自然会对父母亲的实际教养过程带来极大影响。通常祖辈对孩子的教育多采用溺爱型的方式,并且较多的是对孩子的生活起居和饮食方面的照顾和关爱,通常不愿让孩子面对困难和痛苦,往往喜欢包办代替。
(二)父母因素
1.受教育程度
有研究发现,幼儿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其采用何种教养方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的比例较高,教育孩子时更多采用说理方式,惩罚、忽视、溺爱等情况出现的可能性较低,给予孩子一定程度的自由。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父母偏向采用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的教养方式,较多表现出简单、粗暴的沟通和交流。
2.具备的教育素质
教育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具备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使用哪种教育方法,直接影响着将来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而一切有关儿童教育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联系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存在不足的地方,这必然会对家庭教养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幼儿特点
家庭教养方式的形成还会受到幼儿自身因素的影响,这里通常是指幼儿的气质类型。有研究指出: “困难型”幼儿的饮食和睡眠时间不存在明显的规律性,对新的事物和新的情景需要较长的适应期,他们的日常表现也会与父母的实际期望相差较远,所以大多数情况下,父母会采用行为上的干预和限制,以希望能够达到教养的目的。“缓慢型”幼儿在饮食和睡眠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不规律倾向,对新事物和新情景会产生消极反应,只不过反应比较温和。这类幼儿与周围环境还是比较容易发生冲突的,但适当给予机会也能愿意去尝试,所以实际生活中容易引起父母的疼爱和保护,这类幼儿的父母更多会使用溺爱型的教养方式。而“容易型”幼儿的日常表现会与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相符合,在双方的相互作用中,基本能够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因此父母比较容易贯彻他们的教育理念,实施他们的教养要求,所以这类幼儿的父母大多数会选择民主型的教养方式。
四、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能够呵护幼儿健康成长,关爱幼儿的身心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发幼儿的智力,健全幼儿的人格。教养方式对幼儿产生的影响体现在诸多方面,在这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对幼儿个性的影响
1.自我意识
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能够帮助幼儿建立自我意识。它主要表现为:以父母的抚养教育为主导,其他家庭成员相互协作和配合,建立融洽的家庭氛围;以合理的期待,民主的态度,激发和引导幼儿动手实践的能力;共同成长,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自信心
研究发现,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存在严重的消极影响,包括过度保护会使幼儿不能充分表现自我;不合理的赞扬方式,将会使幼儿自我效能感的获得受到阻碍等。
3.性格因素
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是在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巨灿(2012)的研究结果显示,溺爱型教养方式往往会导致幼儿的性格呈现出依赖性强、自私自利、害怕挫折、难以自控、情绪不稳、意志薄弱、好吃懒做等特点;专制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其性格容易出现畏缩、说谎、不信任、内向、孤僻、难以沟通等特征;忽视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幼儿则会呈现出自私蛮横、任性、没礼貌、攻击性强、缺乏责任感等性格特点。杨静慧(2018)的研究发现,生活在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孩子,易于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特征,身心发展比较健全,并且自我接纳程度较高,求知欲、好奇心较强,具有极高的创造性。 (二)对幼儿情绪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家庭中的不良教养方式与孩子的神经症、情绪障碍等问题的产生呈现出较高正相关。父母的控制程度会对幼儿的焦虑水平产生重要影响,且父母自身的焦虑水平也会影响其控制程度的发展。
(三)对幼儿社会性的影响
1.助人行为
父母亲属于权威型或专制型的幼儿,其在利他行为上的得分将高于父母属于溺爱型的幼儿,但与父母属于专制型的幼儿相比,前者在利他行为任务总得分中的差异并不显著。这一结果表明,权威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幼儿助人行为的发展。
2.攻击行为
生活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幼儿,其身心发展都比较健全,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去攻击别人,也不易成为被人攻击的目标。父母属于专制型的幼儿,如果其要求总是遇到拒绝或阻碍,他们会作出攻击性的反应。溺爱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自我控制力较差,往往会形成比较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所以在很多场合中会表现出一定的攻击行为。父母屬于忽视型的幼儿往往缺乏正常的移情能力,在冲突情境中,常常会对别人产生敌意归因,因而容易出现攻击行为,成年后会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性。
五、家庭教养方式的新特点对父母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教养方式产生了新的形式和特点,这对父母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父母要提高自身素质
父母是孩子的直接学习者和榜样,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的教养观念,将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更为积极正向的影响,对于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能更加积极有效的去应对和解决。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当前的社会现状使得家庭结构具有新的时代特点,及时调整家庭中各位成员之间的教养角色,充分发挥祖辈在隔代育养过程中的优势作用,积极耐心与所有家庭成员进行沟通协调,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三)“因材施教”
幼儿的气质类型是天生的,不同的孩子有各自的差异,家长应根据其自身特点,善于发现其优缺点,充分鼓励、耐心引导。
(四)加强与学校的合作
改变不良的教养方式或完善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由于幼儿达到一定年龄后,大部分时间都会在学校度过,所以及时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双方都可以从多方面了解孩子的具体表现,以发现家长教养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以及孩子身上可以进行调整的地方,对症下药。学校也可以定期举办科学育养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这也能够促进父母和整个家庭形成良好的教养氛围。
总之,家庭作为幼儿出生后最早接触到的生活环境和场所,在其身心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教养方式将从幼儿的个性、情绪情感以及社会性等方面对其成长产生影响,而家庭教养方式的形成受到家庭结构、父母和幼儿自身因素的共同制约。如何在现有家庭结构中创设一个良好的、与幼儿相适应的家庭教养方式,应从父母自身、家庭环境、社会力量等多方面进行努力。为了能够让孩子在一个积极、充满爱的家庭中出生,在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养方式下成长,需要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各个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85264.htm